1、我们目前似乎在房价面前,已经没有还手之力。即使知道没有增值预期,还是得因为需求不得不买进,并且,按照有些人的说法,不买还会更贵,并且有些区域已经要五百万起了,我们自己曾经熟悉的区域,已经无法负担。要么没有选择能力,要么没有选择余地,总之就是没有还手之力。
没有还手之力的核心逻辑在于,不买会更贵。即使买了是一种损失,但如果不买,以后的损失会更大,是不是楼市已经变成一种损失多少来作为判断标准的逻辑了呢?而不是盈利多少的逻辑了。这个使得购房者告别了房产的红利时代,当然,告别房产红利时代,已经变成我们的共识。但问题是,告别房产的红利时代,不是说房价应该趋于一个更加平稳的增长状态么?
因为以前房地产的红利很大,所以价格的上浮动力很大,增长不是平稳的,而是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
2、现在在没有红利的情况下,反而有些人告诉我们,在房价面前我们没有还手之力,他们的依据是高总价、必须是多少总价起才行,如果没有踏入这个行列,反而都觉得自己不好意思了。好像都觉得自己的房子总价不高,反而都是不是市场的主流。譬如占据市场成交60%甚至接近70%的二手房,被说成是另外一极,说成另外一极的目的依然是是给高总价来做衬托,因为譬如有人说那么普通改善、刚需未必就跟一手房没有缘分了么?他们说,是的,买不起的可以买二手房,一手房是给购买力强的富人准备的。这个逻辑看起来似乎很自洽,并且,楼市本来就是商品化的市场。但他们忽略一点,就是房产具有的公共属性,即使有些人忽略了公众属性这种如同医疗教育类的刚性需求,那么从购买力和收入对比的角度来看,一手房市场还是不是多数城市居民的市场呢?
3、有人又出来说,这个已经形成大量的存量二手房,已经可以提供给多数城市居民去居住了,那么这个多数的城市居民如果有改善的需求,如果要从八九十平米换成一个一百多点的四房,未必就要在房价面前没有还手之力么?这种普通的改善未必就要切入到高总价的房产序列么?显然,普通改善也是一种公共属性的需求。
4、目前这个短暂阶段的市场,普通改善被拉升到一个高总价的状态形成的一个较大购买压力,这种购买力的支撑来自于两个不可持续的方面,第一个,就是所谓的存量二手房当中,可以卖掉二手房并且有能力承接更高房贷的部分人,这些人显然是二手房存量当中的少数人,因为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有能力卖,第二是有能力买,卖未必还需要能力么?因为卖掉的选择余地虽然大,但是买入的选择余地不仅仅考虑经济能力因素,还有一系列换房能力的因素,譬如交通、配套、生活便利、习惯等相当多的综合因素,这些因素的解决,当然不是直接的经济因素,但最终也要靠经济能力来解决,这个经济能力还不包括买更高价格的一手房的经济能力。
这部分客户的实际上是现在改善高总价的主要构成群体,这部分群体实际上来自于城市红利的那一部分人,卖掉二手房构成了他们买入一手房的前期资金,而他们的收入是有着一定高度的,而收入是用来匹配新的房贷的。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这部分客群基于成都楼市的大量人口基数,形成一个高的绝对量,但是这个绝对量是基于存量的不可持续,是消耗类型的,也就是易耗的。
第二个,就是更加少数的,购买力从容的少数人,这些购买者本身对于改善的压力就不大,并且这部分客户被拔高到更大面积、更高总价的产品序列当中,他们已经不是市场的主流了,更不可能支撑,
5、目前这种高总价的改善,已经出现了颓势,而这个颓势就体现在楼市价格的明升暗降(文章链接:成都楼市:明升暗降)。因为高总价的譬如比较典型的140平米套四改善,出现了两种有趣的趋势,一种是向下兼容,譬如120的就可以满足140的功能,譬如140的可以达到原来170的功能。这种基于新规的上下的延展,代表着高总价客户数量的阶段性萎缩,从而需要更多兼容的新的购买力进入,这个逻辑,跟我们第4点说的第一个购买力逻辑是契合的。
6、在房价面前,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还手之力,未必代表市场的可持续性,当然,有少量市场满足高消费无可厚非,但是不能用局部的、短期的供需关系来说明这个有相当公共属性的行业。有人说,越来越多人没有还手之力,但正确表达是,在这种少量的供应面前没有还手之力,而不是被解读成整个市场面前没有还手之力,前面这种解读似乎在传递一个不恰当意思,就是那些价格还要向下兼容才能体现合理价值的区域,依然再给购房者制造焦虑,导致购房者会采坑。
7、主流的普通改善,不应该没有还手之力,制造的焦虑是不是也一定程度来自于供地的短缺呢?笔者持反对观点(文章链接:成都楼市:严控供地纯属胡说八道),即使是老城区,供地的潜力还是具备的,老城区不是什么板块都拿来修豪宅、高总价,有人又说,譬如某院周边全部都是老破小,不是也是上千万的豪宅么,不也一批次开盘卖了几十套,看起来是真的没有还手之力啊。
但笔者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这个区域多出3-4个项目,大家都做这种豪宅,可不可行?仅仅是多出20万平米的供应而已(文章链接:成都楼市:高总价产品并不乐观;成都楼市:不能相信那些所谓500万起步的说法)。从去化周期和去化量的两个维度来看,经常被误解成一个东西,譬如锦江区,年度去化率就是50万平米,按照过去的历史数据,其中的产品也是相对多元化,如果50万平米变成70万平米,如果按照高总价的标准,未必去化的完么?未必还是几个月的去化周期么?50到70万,这个叫边际报酬递减的效应,而不是边际报酬递增,这个根本上取决于我们对于客户数量的判断。
8、这种没有被解读为没有还手之力,促进我们抓紧下手的说法,背后的市场现象看似可以自洽,但是这种市场的供需形成力量,明显是一种短期的市场均衡,不是长期的市场均衡,供应和需求二者的力量都充满的较大的变数,并且这种变数是不利于目前的这种短期均衡的,并且,这种较大的变数将会导致一个长期均衡的特征是:不应该没有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