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是稀缺资源,譬如耕地要保护,宅地要有配套,配套要投入打造,才能形成居住条件,宅地要有一定的门槛,有人说房价如葱,这个过于夸张,适合居住的地方要具备必要的配套条件,能够跟居民的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出行、商业(这些设施我们统称为配套)等良好互动,宅地是有成本门槛的,不是说完全就是钢筋混凝土。有人说有些地方的住宅价格就是钢筋互凝土价格,笔者也不否认,的确是有个别地方的土地不值钱,这些地方的房子修起来也没有人住,甚至号称鬼城,或者是因为超前发展、或者是因为配套已经无力跟进的新区或者至少从时间来讲无法兑现,但这些情况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
2、就是作为住宅这样一种资产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土地的价值上,并且土地的价值是由各种配套构成的,那么就是因为有了成熟的或者可预期的配套(譬如天府新区这种新区,不可能说以后的配套不会兑现),那么土地就必然具备居住的价值,可以用货币来衡量、流通。所以,宅地和配套是相互促进、互动的一种发展模式,修建配套是为了居住需求,而修建配套的资金又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居住用地的出让,当然购买居住用地的资金来自于购房者,购房者的劳动收入又是这种资金来源,所以这是一个循环,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脉络。
3、那么作为购房者而言购买房屋的支出或者叫付出的代价,是跟这个城市的配套门槛高度相关的,而这个门槛又由需求量来决定高低,譬如成都常住人口2000多万,所以造成了每年大量的房屋需求,那么这个需求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住宅需求本身又是一种刚性需求,什么是刚性需求,就是跟医疗、教育、吃饭一样的需求,吃饭你可以下馆子,但是没有能力下馆子,也得对吃饭的需求有基本保障,可以自己在家里做,就是米面肉菜的价格得有基本保障,住房严格意义上是这样一个属性的东西。所以,从社会保障层面来看,应该保障你的基本教育,但不会保障你的高等教育,这个公共的刚性需求依然适用于住房。
4、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去库存,因为房子修多了、土地供应多了,就是消化不了,甚至有些地方要征服收储作为保障房等等,但成都的人口基数大、特大型城市,经济基本面有比较好,有持续的人口红利、城市红利、商业红利、贸易红利、甚至各种西部中心红利,所以,收入较高的群体也比较集中,有相当高的虹吸能力,所以,房价有一定的城市门槛,这个是自然的,就是房子非常有市场,非常好卖。那么基于这个大前提,即使是房子是商品化的市场,但国家从来都没有忽视房子的基本保障功能,在房价涨的太快的时候,还要出台政策限制购买套数、并且保证中低收入者买房,还要按照各种资格进行摇号。在房价不景气的时候,还要通过调整利率、降低首付来降低购房者的购房负担,本质上是围绕购房者的诉求来进行政策调整的。
为了供应更多的宅地和配套,地铁成都是不是全国第二,修得如火如荼,未必还能严格控制用地?保持一个节奏是必然对的。所以,城市发张的张力之下,土地的供应是不断水平发展、摊大饼的,并且老城也在做各种改造,另外,大部分住宅都是高层,这种土地使用集约化结合城市的水平发展,土地是可以跟居民需求相互良性匹配的。
5、那么基于这种背景之下,是不是房子好卖(最近成都市场比较好),反而要通过严格控制用地,来促使房价进一步上升,就是有钱人才能买一手房,没钱的才能买二手房,当然,这个论断是有些房产博主自己总结的,至于其目的我们不多做评论,但这个论断本身能不能成立呢?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说,供地的节奏需要有一定的控制,跟需求相互匹配,成都的土地市场一直是这样操作的,这也是一个城市土地供应和住房需求良性互动的必要手段。但从来没有说,要通过控制供地来确保房价站上一个高位,这个说法恐怕是有些人着急寻找购房者而胡说八道。
6、有人说刚刚过去的去年的确成都楼市的土地供应不比前年。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很多文章中做过分析了(文章链接:成都楼市:别被“控制供地”这个说法忽悠了;成都楼市地荒:意味着什么?),核心的结论就是,不得不承认的楼市下行期,导致的开发商投资热度下降,因为土地价格受制于上一个上涨周期的房价对应值即评估值,所以,土地卖不掉,但又不能轻易马上降价,这个必然有一个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所以,土地的放量减少了。这个反而被有些人拿来解读说是严控用地,当然,他们可能搞不懂这个基本专业逻辑,所以,胆大敢说,反正为了促销说说呢,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个是非与否还是要辨明一下。
7、我们在成都楼市明升暗降一文(文章链接:成都楼市:明升暗降)当中,解释的比较清楚,就是土地价格实际上通过新规的调整,再慢慢放量,这样开发商的投资热度慢慢起来一点,但是最终受制于购房者的购买力,来进行市场的基本面的稳定和筑底,从而慢慢恢复以前的供地节奏,达成一个供需平衡。有人说,看图很多地方是不是没有地了,未必修了那么长的地铁、搞了那么新板块,还能没有地么?老城区的土地通过拆旧换新,不也是每年也有稳定的供应么?另外,我们的房子是高层建筑,就是垂直发展,未必土地会很紧张么?也就是说,虽然成都人口多,但是成都平原修房子,兼顾了水平发展和垂直发展两个录像,并且,老城区还有那么多可以旧城改造的地方,未必你还怕没有地么?我们恰恰担心的是,我们有这么强大的供地能力,但是人口呢?当然,成都这种城市还可以保持很多年的供需平衡,其他城市呢?不是已经供应过剩了么?你担心成都没有土地,如果成都的天府新区20年后达到了老城区这种繁荣程度是不是视高和眉山就变成了下一个天府新区呢?
8、所以,控制用地就是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我们开篇讲过了,宅地的供应和城市配套发展,就是居民需求的一种良性循环发展,怎么可能控制用地,节奏固然是要有的。当然,又有人出来说,这个土地控制一下,可以保证豪宅的价格,就是动不动五百万起,这样看来资产价值很高,就是有钱人购买贵的一手房逻辑,这个逻辑的问题更加严重了,未必房屋是要不断地增加购房者的难度和负担么?未必房屋就是仅仅满足少数人么,未必富人就甘愿高价买进了么?这个显然有问题。即使是锦江区,好的老城区,就一定要有很高的门槛动不动五百万起?(文章链接:成都楼市:不能相信那些所谓500万起步的说法)如果说这个土地单价很高,未必一定要全部是大户型么?小户型限定总价满足多元需求,也是有必要的,未必锦江区的配套就是豪宅客户使用?有人说,你可以买二手房,二手房20年以后成为危房以后又怎么说呢,拆掉修成五百万起的房子、拆完了怎么办?
9、总体来讲,从多数居民的需求以及住房公共保障这一块来看,多数人的需求才是楼市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