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外黄小敏│用整合思维做好课程资源的整合设计

文摘   2024-11-04 00:00   广东  

 用“整合思维”做好课程资源的整合设计

——听秀中邵刚《名家笔下的父亲》和花雅庄洁婷《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

                         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  黄小敏

     阳光明媚的下午,九谭中学录播室迎来了两位年轻老师的优质课例,一节来自秀全中学邵刚老师的《名家笔下的父亲》,一节来自花雅庄洁婷老师的《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他们从不同的方式对散文进行整合教学,课堂精彩纷呈。

一.用整合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整合是一种认知过程,整合碎片知识,构建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强化思维,培养学生应用和迁移的能力,在这两节课里都有充分的体现。

     邵刚老师的《名家笔下的父亲》有三个教学任务,其中任务一是读懂父爱——范文引路,学以致用。在“父爱”主题下,精选三篇展现不同类型父爱的散文组合群文文本,分别是《背影》、《打》、《多年父子成兄弟》。首先通过范文《背影》重点片段的解读,让学生感受父爱的无私;接着,通过群文阅读“1+X”的方式,给学生设置表格支架,让学生通过比较多篇阅读的典型事例和父爱的类型,带领学生感受深厚多元的父爱。这个过程中学生突破文本限制,将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整合起来思考,通过整合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从个别事实中归纳出一般规律,通过“发现学习”让学生习得阅读散文的方法,实现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迁移,这是一个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

花雅庄洁婷老师的《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以《白杨礼赞》为例,让学生掌握植物类托物言志散文阅读的阅读策略。“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物志关联”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庄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善抓“直陈”,确定物与志;环节二:善于关联,建立物与志的内在联系。环节三:理解“托物言志”的作用。也就是带领学生梳理是什么(物与志是什么?)、为什么(物与志之间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作者为什么要“托物”来“言志”?)的问题。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里,呈现了群文文本,周敦颐《爱莲说》、宗璞《紫藤萝瀑布》、贾平凹《一颗小桃树》与本文进行联读,通过比较思考在这些文章里哪些句子揭示了“物”与“志”的关系?在这个环节里,通过比较、整合、归纳思维得出这一组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这是整合思维的体现,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我特别欣赏老师的设问:《白杨礼赞》中,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词语把“物”所承载的意义揭示出来的?学生通过这个设问进一步的思考,最后得出揭示物与志关系的标志词:难道你就不想到、象征、联想、相似,这个过程是学生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也是其思维能力进阶的过程。    

二.搭建支架重视课堂生成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要搭建一个好的学习支架,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

两位老师在授课前都进行了学情的调查,在授课过程中都巧妙搭建多种支架助力教学效果的达成,例如范例支架、表格支架、问题支架等等。如:邵刚老师的《名家笔下的父亲》的范例支架,任务二是回忆父爱——限定格式,深情告白。按照写话的格式范例讲述父爱故事,让学生按照格式进行片段写作。任务三是写作父爱——读写结合,落笔成文。给了一篇《父亲的鼾声》挖空填写的范例,让学生根据提示语进行写作。花雅庄洁婷老师的《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第一个教学环节,用几组群文作为范例引导学生理解“物”与“志”的关系。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物根据仿写格式进行创作。运用表格支架梳理白杨树的外在特点,让学生很清晰地知道从“生存环境、长势、树干、丫枝、叶子、皮”几个方面去找,降低了学生寻找答案的难度。    

三.从“单篇”走向“群文”的思考

语文阅读的“三态”:单篇、群文和整本书,它们之间从来都是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典型的单篇教学为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沃土,开展好单篇阅读教学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根基。而群文阅读教学为单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养分,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联结、比较、整合、归纳、迁移、评鉴的高阶思维能力。所以,无论是“单篇”还是“群文”教学,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上都有着自己举足轻重的作用,均不能舍弃其中一方。

         

 

 

 

         

 

   

         

 

   

微语文三人行
和有志者一起做幸福追梦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