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课堂教学是改出来的
雅瑶中学朱大明
这次在花山中学的教研当中,李茵老师的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而有幸作为备课组的一员的我,一起见证了李茵老师备课、试讲、改进、再试讲、再改进到最后定稿的全过程,我的感受更为深刻一些。
第一重困难:选材。一开始李老师接到杨院的任务是。八上写景文言文的写景方法整合。诚然,八上第三单元的几篇文言文都是写景的名文。但如何整合?讲完新课后来个总结式的归纳?要整合就必须找到整合的点,整合的几篇文章无论内容、写法或者结构、语言特点都要有异同。经过反复思考,李老师选的内容是《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写景的结构很有条理,也集中体现了古文中写景的常见方法。但两篇文章又略有不同。并且,两篇文章都是书信。因个人生平经历、思想情感的不同,作者在文章里面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又有所不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第二重困难,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由于古文文体的特殊性以及在考试当中的重要性。老师们都知道,一节课如何把两篇文章的写景方法一起讲透,然后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引导出来,是很困难的,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要具有美感,更是难上加难,很难做到的。
在第一节课,李老师采取如下方式:
一、听录音——认识骈文的音律美;二、展示古文中常见景物描写方法。学生自己寻找句子分享,然后是归纳总结;三,展示作品背景,体会作者情感。一节课下来,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耗时过长,根本讲不完(内容过多?环节没处理好?);第二,认知了音律美。但在分析写景方法前却没有认知文章结构特点,整体上的内容不熟悉,分析起来有些茫然;第三,分析情感没有从文本当中去分析理解,有些脱节;第四,学生口头分析完之后,缺少规范性,不能形成答题的能力。
经过几次试讲改进,尤其听了杨院的建议之后,做了更简化的处理:
第一分角色朗诵。既认知了骈文音律之美,又与文章结构辨析巧妙融合进来,一举两得。且学生是在优美的朗诵中自然而然的了解了文章结构,更具美感;
第二,先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描写景物特征的字词,或自行概括,说说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何特征。接着请同学从以下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根据提示和范例,品味其中的景物之美。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提供格式 “美译句子+写景手法+景物特点”,并给出答题的范例。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锻炼学生答题规范,高效、高质的完成教学内容。
第三,回归文本,让学生结合背景,紧扣文章去体会作者情感,不再是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猜测空谈,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这次公开课,李老师上得很成功,得到了杨院的充分肯定。我作为备课组的一员。感受更深。首先是见证了这课堂由设计到设施的不断改进、不断优化的过程。在这个打磨的过程中感受到任何看起来艰巨的任务都是有方法可以解决的。说不能解决或解决的不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法。第二,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简化环节。抓住文章的核心价值,涉及环环相扣的两三个问题,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三,好的课程是改出来的。李老师开始备课时的设计的大方向已经很好了,但再好的设想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方式方法的不断调整才会将一堂课的过程磨合得更好。但,对于上课者来说,上好这一堂课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经过一次反复的改进、思考甚至煎熬的过程。其经验与教训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将来的备课上课当中。一个好老师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一个顶尖的老师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