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写景”教学后记
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梯面初级中学 黄海洋
花山之行,给我留下了教学生涯中一次难忘而美好的回忆,感恩与花山中学八6班学生的这次邂逅与缘分。虽然课程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这次教研活动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我想从以下四方面谈谈我这次公开课的教学后记。
一、备课灵感
按照杨院的指示,根据“微语文三人行”公开课打磨程序性建议的要求,课前检阅了新课标关于古诗词的相关要求规定,确定了本课课程内容和关键概念研究的方向。对授课的内容开展了2次的集中研讨,对课程的关键词“古诗词”“写景”进行深度的研究,研究了近5年广州中考关于古诗词鉴赏题型,体现“备课”“教学”“评价”一致性要求。此次备课,经历7次构建,6次推倒。最后一稿教学设计的整体灵感来源于杨院的《古诗词中的意象》课例,讲“书”与“鸦”“燕”与“雁”的意蕴课例。
备课的逻辑围绕“写景”,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维,具体来说,是写的景是什么,怎样写景,为什么写景的逻辑思路。具体操作为“画面描绘——写景方法——抒发情感”三个步骤。
导入环节的灵感来源于春节的舞蹈及国庆节电影片《只此青绿》,由中国名画《千里江山图》联想到了我们祖国山河。
本节课是作为第三单元一个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紧抓景物描写,辩明情与景之间关连,走进诗人世界,提高审美情趣,让山河有幸,得遇吾辈为知音,赏山品水,情趣高雅。
二、问题设置
本次研讨的主题是以“命题思维”来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根据对关键词“命题思维”“课堂教学”的研究,我除了研究了相关文献、论文、课例、课标外,也研究的近5年的广州中考真题。中考试题的古诗词鉴赏第11题一般设置2个小题,一是考查画面描绘题的机率很高,二是诗歌情感。基于以上的研究,得出的教学主问题是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诗歌借助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个问题。教学活动也是围绕主问题设计了2个主要的活动。整节课的设计意图如下。
导入及结束环节:围绕“景”字,联想到中国名画王孟希的《千里江山图》,于是以此导入与结束,文字摘取了苏轼《赤壁赋》中部分语句。
情景设置:穿梭诗海,梦回千年,今天我们化身为“诗境探索者”,踏上一段穿越古代文学之旅。让我们以“诗中有画,山水之美”为主题,漫步于古诗词的绮丽画卷,探寻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生命哲理与细腻情愫”的情境中,通过身份代入方式,让学生身临其中,以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活动一:课标总目标明确指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主问题一设计:探讨这五首诗歌的写景句(颔联与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们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在写景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请旁批。第一组:《钱塘湖春行》《黄鹤楼》《野望》第二组:《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三个小问,重点是第1问画面描绘。以画面描绘评价量表为评价依据,做到教学评一体。第2问是写景方法,古诗词的写景手法多样,根据本课选取的五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归纳诗歌写景常用的一些手法,本课中主要是分析动静结合及观察角度、修辞手法、绘形绘色、叠字等写景手法,以提问归纳的形式完成学习。第3问的设置意图是体现单元目标,立德树人,建立文化自信,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对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山水之美,引导学生从语言上感知祖国山河具体而微的山河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建立文化自信。
主问题二设计:探讨“写景与诗人情感的关系”。本问题的设置是通过思考诗歌借助写景抒发情感问题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加以教师的引导,学生能明确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经历的影响,诗人们以情见景,因景生情而产生不同的感触,以此营造人格化的意象和意境,艺术作品也就表现了不同的生命内容。写景的作用不仅渲染诗歌氛围,营造意境,还抒发诗人的情感,最核心作用还是为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
活动尾声:围绕本课内容设置一个理解默写及仿写的默写题,以此来检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有以下几点与大家一起交流:
1.课标提出: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学业质量中指出:“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因此,本课主要围绕“写景”实施以下步骤:(1)写什么景(描绘诗歌画面);(2)用了怎样手法写景;(3)写景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2.朗读是学习一个很好的抓手。本节课安排学生运用齐读、个人读、自由读等朗读方式,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3.读写融合。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诗词图片、音频等,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描绘画面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小组完成描绘景物画面,教师出示画面描绘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依据评价量表评价自己的答案。
4.完成写景及写景方法环节后,设计感受祖国山河美环节,设计意图是体现单元目标,立德树人,建立文化自信。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爱国热情是明显的。
5.课堂结尾处设计学习检测。从学生回答的表现来看,学生能根据所学回答。作业设计中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散文。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时间关系,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学生写在小作文中。
从本节课堂学生的反应和呈现来看,基本达到本课预期效果。
四、教学得失
成功之处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2.对比阅读。在本课中,多处使用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本课中的诗词,体会写景意境特点不同,作者表达感情的不同。《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都写江景,表达的情感都是思乡,但诗人的心境却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学生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领悟,而学生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学生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与诗人共鸣。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课堂容量很大,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权受到牵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课堂上多次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整个课堂教学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在顺利进行,缺乏精彩生动的课堂生成效应。今后在教学当中,我应该注意,遵循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目标,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做一个课堂的掌控人,做到对课堂收放自如,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学生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