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补脾肾是关键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脾功能强健,就能为身体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物质。冬至阴气最盛,这个时候补脾阳、肾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至提升脾气其实是跟提高我们身体的免疫力有关,冬季病毒感染高发,一方面是因为病毒在寒冷的天气下,活力更强,更容易侵犯人的身体;另一方面,冬季的燥和寒会损伤肺气,肺卫不足,呼吸系统的疾病就更容易发生,感冒、咳嗽、咳痰、鼻炎等问题不断,而肺气虚弱的根源还是在于脾胃虚弱,脾土生肺金,脾的运化功能弱,就无法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去滋养肺,所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重点就在于提升脾阳、充沛脾气。
冬至还需要补气固肾,不仅是跟冬主肾相关,还是因为天气变冷,身体为了抵御外界的寒气,会让肾调动一部分阳气去支援,如果我们在这段时间不去补肾阳,那肾阳会一直处于消耗的状态,如果肾阳最终亏虚了,我们不但无法抵御严寒和病邪,身体还会出现腰痛、乏力、手脚冰凉、精神不济等各种健康问题。另外冬至后人体阳气蓬勃升发,这个时候吃些滋补的东西益肾填精,身体也最易吸收。
但是冬至补脾肾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
●滋补的时候要关注消化状态
进食滋补类的食物时一定要在消化好的时候,如果有积食的情况或者是身体处于生病的状态,不建议这个时候进补,不然不仅会补不进去,还会增加脾胃负担,损伤脾胃功能。
也不要在消化刚好就急着进补,消化不好对脾胃是一种损伤,而脾胃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可以等消化好了几天之后再慢慢进补。
●滋补要选好食药材
很多人一提到滋补,想到的都是那些大补的、名贵的食药材,但其实选适合自己体质的会更重要。冬季健脾,我们可能就需要挑一些性味平和,不那么寒凉的;补肾我们不能一味地选补肾阳的大热的食药材,可以搭配生津填精的、相对平和的食药材。
冬至通过进补藏精,相当于给初生的阳气施肥,让阳气能在来年更加地强壮。膏方就是个很好的“肥料”选择。膏方是治未病的,它可以有针对性的给人体“施肥”,增强人的体质,让来年少生病、重病大病也少些。
膏方还善于封藏,冬至后身体升发的阳气还是比较弱的,这个时候需要把它先敛藏好,不让它随意向外升发。冬天的阳气是封藏在少阴位的,以精的形式。膏滋方就可以增强这种封藏的能量,作为来年万物和身体阳气升发的原动力,所以才会有“冬令进补用膏方”的说法。
冬至后调理,试试至玉增免膏
●养肾——山药、莲子、山茱萸、墨旱莲、酒女贞子
山药味甘、性平,补脾益肾,在养肾上,山药很特殊的是,无论是肾阴虚造成的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还是肾阳虚造成的腰膝酸软、手脚冰凉,都可以吃些山药。另外山药色白入肺,肺金生肾水,肺气活跃旺盛也能帮助肾的濡养。山药是甘味的,可以补脾阳、益胃阴,所以山药在养肾的同时也可以健脾。
莲子,性平,味甘、涩,归脾、肾、心经,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对于有崩漏、白带过多问题的女性,容易遗精早泄、下肢无力的男性来说,平时吃点莲子都是适合的。莲子的收摄之性,不仅体现在固脾肾上,还表现在敛心神上,容易情绪不稳定、心烦失眠的,日常也可以多吃点莲子。
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补益肝肾,收涩固脱。通过酸涩的味道以养肝肾、摄精止遗。
墨旱莲,味甘、酸,性寒。归肾、肝经,滋补肝肾,适合肝肾阴虚,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的。
酒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阴虚发热、肠燥便秘。
●健脾——白术、白扁豆、焦山楂
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它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对于脾虚的人来说,非常适合,“四神汤”里就有它。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健脾化湿。《本草纲目》上说白扁豆“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同时白扁豆色白入肺,脾土生肺金,脾与肺的养护也是双向的,脾胃强健、肺气充足,体质也能强健,就更没那么容易生病。
焦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消食健胃,中医认为,焦香味能醒脾,所以带有焦香味的山楂能更好地醒脾开胃、消食导滞。
●养阴生津——西洋参、生地黄、麦冬
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入肺、心、脾经,补肺气、补心气、宜脾气,养心阴、养肺阴、滋脾阴,被燥邪所伤,经常觉得口干口渴,精神不济的人,都可以用些。
生地,性寒,味甘,入心、肝、肾经。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两者都可以养阴生津,是秋冬养阴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对于有口干、肠燥便秘问题的,两者经常会一起用。麦冬还可清心之虚热,所以对于有心烦失眠、辗转难眠问题的,用点麦冬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