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平 | 在“托物”与“言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听谢雨嫣、何秋妍执教《白杨礼赞》

文摘   2024-11-11 00:00   广东  
在“托物”与“言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听谢雨嫣、何秋妍执教《白杨礼赞》
           

 

510800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杨和平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教学此类散文,需要引导学生读懂三个问题。一是物象的特征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个特征的。二是作者通过这个物象,需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和主旨意图。三是物和志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似性,如何在“托物”和“言志”之间建立连接,让学生读懂“托物言志”。
按照以上三个问题,我们来观察两位老师的课程教学。
  一、帮助学生理解“物象的特征”及表现物象特征的写法
谢雨嫣老师采取了如下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物象的特征”及表现特征的写法。
一是摘录了“白杨树”的辞海词条,让学生了解这种树木的“自然特性”。二是组织学生圈点“黄土高原特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三是组织学生圈点勾画“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外在形象的特点”(见下图)。
   
以上三点,教师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教学上有三个显著优势。一是将“科学意义”上的白杨树特征与“文学意义”上的白杨树特征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物象特征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二是组织学生圈点“黄土高原特征”“白杨树外在形象”语句,帮助学生直接抓住物象特点,且教师有很好的圈点示范。三是从“白杨树的形象特征”中抽象出“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等“精神特征”,在“外在形象”和“象征意义”之间搭建了桥梁。
思考:第一,已经介绍了“科学意义”上的白杨树特征,需要应用这个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特征”和“科学作品中的特征”之不同,有资源未利用。第二,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强调不够,需要引导学生扣住原文中的词语,如“笔直”“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等。
何秋妍老师从如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物象的特征”及表现方法。一是组织学生欣赏歌曲《小白杨》,歌曲突出了白杨树的特征。二是引导学生用“从原文的____可以看出,白杨树的____不平凡”句式说“白杨树哪些方面不平凡”。三是重点分析文章的重点段,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外形特征”,包括整体特征和局部细节特征。
这里的教学,有五点值得肯定之处。第一,从整体上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征。第二,给了学生学习的支架,包括作答的句式和“范例”。第三,结构化分析“白杨树形象特征”,有助于学生形象结构化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第四,从“干、枝、叶、皮”角度分类分析“白杨树”局部特征,有助于学生理解“如何描写物”“如何托物”。第五,教师引导学生找“白杨树的不平凡”语句,是顺承“读五个抒情句”而来的,教学上有很好的逻辑性。    
思考:两位老师的教学,都直接从“赞美语句”入手,这是可取的。已经找到了文中“五处抒情句”,我们可以沿着抒情句讨论两个问题:①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吗?②这五句话,出现在文中的五个位置,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具有什么作用?以此作为主问题,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思路,从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入手,让学生直接找到“描写白杨树的语句”,以此作为突破口,带领学生思考四个问题:①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白杨树?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特征?②作者描写白杨树的目的和用意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③圈点文中作者赞美白杨树的语句,说说语句上有怎样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另,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一课的词语,可以怎样教学会更好?
  二、帮助学生理解“象征的意义”以及托物言志写法
谢雨嫣老师采取了如下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意义”及托物言志的写法。一是复习《爱莲说》和《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借助旧知了解“托物言志”。二是介绍象征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者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和托物言志“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三是组织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从而直达“言志”。四是从三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白杨礼赞”的象征义。五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象征要表达的“志”,即“赞美和鼓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    
教师的这一教学有三个显著优点。第一,温故知新,帮助学生在新旧之间建立联系。第二,概念理解清楚,通过案例分析,区分了“象征”和“托物言志”两个概念的区别。第三,从三个角度分析形象特征,揭示三个象征意义,体现了结构化思维特征。
思考:第一,怎样设计教学问题,能够更简洁,更具有启发性,而不至于让课堂沉闷。第二,新旧之间如何进行联系更有效,更好地发挥已学知识的作用。第三,需要加强课堂管理,让学生处在“严肃活泼”的学习状态之中,部分学生“油嘴滑舌”,处在散漫状态之中,未进入学习状态。
何秋妍老师采取了如下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意义”及托物言志的写法。一是在揣摩题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二是组织学生“限时2分钟”找出作者直接表达对白杨树感情的词语或句子。三是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讨论后给出答案。四是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赞美白杨树”。五是用《爱莲说》《陋室铭》旧知帮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六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托物言志”的概念。七是用填空的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言志”和“托物言志”写法。
何秋妍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言志”和“托物言志”的过程,有两点特别值得肯定。一是手段和方法多样,尤其是课堂小结,具有很好的总括作用。二是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答案精准,包括“形势所迫,斗争需要”“被解放区军民精神所感动”“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日军民,赞美他们的精神”(最后一点建议修改为:白杨树的精神气质与北方抗日军民精神气质相似)    
  三、在“托物”与“言志”之间建立连接
谢雨嫣老师采取了如下方法,在“托物”和“言志”之间建立链接。一是在分析“黄土高原”特征和“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时,抽象出了“精神特征”,如“雄壮”“伟大”“正直”“团结”“进取”“质朴”。这种抽象的特征,在“物志”之间建立起了链接。二是带领学生阅读了“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段落,从中圈点了“伟岸,正直,质朴,严肃”等关键词,读懂白杨树“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这种“内在气质”,在“物象特征”和“象征意义”之间建立起了链接。三是介绍“写作背景”,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军民”“抗日战争”与“白杨树”进行关联,在“物志”之间建立链接。
在“物志”之间找到连接点、相似点,是象征的关键,是可以托物言志的前提,这节课,教师在这个点上有所努力。不过,如何让学生在“形似”与“神似”之间建立链接,理解“形神”之间的相似性,仍还要强化“特征的相近”。
何秋妍老师采取了如下方法,帮助学生在“托物”和“言志”之间建立链接。一是在分析“白杨树生长环境”和“白杨树外形”特征时,注意抽象精神特征。二是带领学生重点阅读“白杨树的精神气质不平凡”段落。三是介绍了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在“物”和“志”之间建立关联。    
这一教学,有几个显著亮点。第一,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感受白杨树的精神气质。第二,将楠木与白杨树的特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伟丈夫”的特征。第三,用结构图在“形象特征”和“精神气质”之间建立联系。
从整体上看,谢雨嫣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从“托物”和“言志”两个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读懂“物象特征”和“所言之志”,教学上注意了新旧链接、科学和文学链接、物志链接,重视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建议用“命题思维”优化教学问题设计,优化问题答案设计,更注重问题的简洁性、逻辑性,以给学生更好的启发。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推动学生投入严肃而紧张的学习状态之中。
何秋妍老师的课堂教学,有着严谨清晰的教学思路。从“赞美开始”,到研读“不平凡”的表现,再帮助学生理解“仅仅是再赞美白杨树吗”,从“理解形象特征”过渡到“理解所言之志”,最后再帮助学生梳理“托物言志”的写法,进行课堂总结。课堂教学抓住了文体特征,有着清晰的教学思路。建议用“命题思维”进一步优化教学问题,做到优质、以少胜多。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备组以《深耕细作,静待花开》为题汇报了作文教学的具体做法,每个单元安排一次片段描写、一次大作文,每次作文结合课内外文章示例进行教学,每次写作解决一个问题。围绕单元的“大小作文”设计“项目式作文”细化表,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以解决作文“写什么”的问题。
2024年10月29日

微语文三人行
和有志者一起做幸福追梦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