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平 | 用好凭借 还原事实——观黄厚江执教《背影》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11-12 00:00
广东
摘 要:黄厚江老师执教《背影》一课,很巧妙地三次利用凭借,帮助学生还原了文本所要表达的真实场景和真实意图。一是凭借插图,帮助学生还原了父亲买橘子的场景。二是凭借设问和补充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还原了父子间的真实关系。三是凭借质疑,帮助学生还原了父亲写信时的真实心态。依据凭借,还原事实,这是这节课带给我们的核心教学思想。黄厚江老师主张教学需要“凭借”,借助凭借,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孙绍振老师主张教学需要“还原”,通过还原,走进文本描述的真实场景,理解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理解文本的真实内涵。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背影》一课,很巧妙地三次利用凭借,帮助学生还原了文本所要表达的真实场景和真实意图。怎样让学生走进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从场景中感受到父亲的“不容易”和“努力”?黄厚江老师用课文中的插图作为凭借,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还原“买橘子”的场景,体味父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特点。黄厚江老师的做法如下:㈠给插图找配文。黄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幅插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插图(屏幕呈现)配一段文字,应该配那一段文字?师生讨论的结论是配“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话,并朗读这段话。㈡研读配文关键词。黄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不容易”“努力”?以此引导学生琢磨“蹒跚”“探”“攀”“缩”“微倾”等词语。㈢揪出插图错误。你认为这幅插图,与这段文字相配吗?通过寻找插图中不当的地方,引导学生再次琢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一关键描写,感受父亲的“努力”和“不容易”。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黄厚江“凭借”插图的意义在哪里。第一,推动教学进程,巧妙引出要细读的文字,直击文本重点,教学重点,且自然而然,了然无痕。第二,图文结合,创造情境,帮助学生还原父亲“买橘子”的场面,感受“不容易”和“努力”的样子。第三,图文比较,寻找差异,还原“攀”“缩”“微倾”等动词的真实状态,深入感知父亲的“不容易”和“努力”的样子。第四,通过“插图配文”“辨析词语”“插图挑错”三个步骤,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配文”是求同思维训练,“辨析”是分析能力训练,“挑错”是求异思维训练。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朱自清在当时理解父亲吗?和父亲之间有没有“代沟”?描写什么和不描写什么,有没有情感的逻辑?还是随意的选择?这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黄厚江老师的做法是:用一个设问和一串背景材料,作为凭借,帮助学生还原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真实的关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具体的做法如下:㈠讨论。大部分学生写人喜欢写眼睛,为什么朱自清写背影不写眼睛?假如朱自清要描写父亲的眼睛,会是什么样的眼睛?学生给出了“很小”“慈祥”“精明”“深邃”“疲倦”“依依不舍”“悲伤”等词语。㈡补充。屏显如下背景材料:1915年,父亲包办婚姻,儿子生气——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擅自改名,父亲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家庭困顿,父子别离——1920年儿子到南方工作——1921年儿子由杭州到扬州工作,父亲代领工资,儿子辞职离去——1922年儿子回家,父亲不让进门——1923年儿子回家,父子无言,儿子再次离开——1924年作者写小说暴露家庭矛盾——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去之期不远),儿子在泪水中写“背影”——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1945年父亲去世。㈢讨论。这些背景材料,哪些和课文有关。㈣结合这些背景信息,你读到朱自清父子间怎样的关系?学生讨论的结论是父子之间有“距离”,给出的依据有“暗笑他的迂”“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爸爸,你走吧”“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等。黄厚江老师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第一,设问激趣,补充背景材料暗示问题答案,凭借两者共同作用,还原真实,有效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第二,有效还原了朱自清父子间的真实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了“我”当时语言和心理的真正含义,理解了朱自清父子之爱有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第三,通过还原,让学生深刻认知到“背影”是“距离”的象征。写父亲背影,而没有写父亲眼睛,是因为父子之间有距离,有隔阂。从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写什么和不写什么,并不是随意的选择,背后有着情感的逻辑。第四,让教学内容更丰富,课堂更加立体。设问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写什么和不写什么背后的逻辑。背景材料的补充,让学生站在更多元的角度思考父子之爱。这样的教学凭借,这样的凭借设计,瞬间让课堂立体起来,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父亲给朱自清写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隔阂是怎样解冻的?他们之间的爱是怎样升华的?朱自清有没有理解父亲?要读懂这些问题,也并非易事。黄厚江老师再次巧妙设计了一个教学凭借,帮助学生还原朱自清父亲写信的真实用意,进而读懂这些问题。黄厚江老师的具体做法是:㈠读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㈡讨论:你从父亲的信中,看到了矛盾的地方吗?父亲哪一句话是真的?哪一句话是假的?用意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的结论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一句是假的,理由是:父亲“身体平安”,写信20年后的1945年才去世。㈢讨论:朱自清读懂了父亲的信吗?朱自清理解了父亲没有?讨论的结论是读懂了,理解了。理由是:朱自清“在晶莹的泪光中”写了这篇文章,朱自清理解父亲“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是“自然”的,“情郁于中,要发之于外”也是“自然”的。黄老师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第一,通过还原,帮助学生理解了一个真实的父亲。父亲给儿子写信,是在向儿子示爱、示弱,他内心渴望儿子理解,委婉地表达和解的愿望。通过还原,也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第二,通过还原,帮助学生理解了朱自清“理解父亲”的过程,区别了“先前的感动”和“现在的理解”是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先前的“流泪”是感动,而不是理解。现在的“流泪”,是感动,也是理解。朱自清读懂了父亲的“示爱”,所以说父亲“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要发之于外”是一种“自然”的行为。理解父亲的情感行动是“自然”的,这是最高层次的理解。第三,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黄老师通过抓住父亲书信中的“矛盾处”,还原父亲的真实用意,启发学生,读书要善于抓住“矛盾处”,凡是“矛盾处”,皆有深意,皆要探究。教学凭借,即教学抓手,推进教学过程和开展学习活动的抓手。在这节课里,黄厚江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三个教学凭借,即三个教学抓手。一是比较插图与文本出入,二是提出设问和补充背景材料,三是质疑父亲书信。还原即寻找真实,寻找事物原初的本来面目。在这节课里,黄厚江老师依托三个教学凭借,帮助学生还原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事实,帮助理解了朱自清父子之间爱的真正样子,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正确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凭借,还原事实,这是这节课带给我们的核心教学思想。[1]黄厚江,还语文课堂本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5.[3]腾讯视频https://v.qq.com/x/page/a030551t8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