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系列(十五):内河港口经营主体投资价值再剖析 | 首创资管

文摘   财经   2024-07-05 15:21   北京  


摘要
内河港口未来增量可期,但增量空间和盈利改善程度相对有限。内河港口相较于沿海港口呈现港口数量多、货种以干散货为主、投资建设开始较晚的特点,考虑到我国具有丰富的河流资源、目前内河整体发展弱于沿海,在“双循环”格局下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内河港口“存在感”或将不断提升。同时需注意的是,尽管近些年不断加大投资,但内河港口的业务量受制于内贸和腹地经济,且内贸收费标准本就低于沿海,因此增量空间和盈利改善程度相对有限。
内河港口经营主体有三大特征:一是多由省级港口集团经营,除靖江港口之外,均由省级政府或国资委实际控制;二是经营多元化程度较高,不仅涉及业务范围广,且外溢至部分与港口关联性较弱的业务,或承担一定城投职能;三是在收费标准、货种结构、多元化程度影响下,盈利水平普遍偏弱。
通过主体地位与外部支持力度、经营水平和偿债能力的比较,9大内河港口经营主体可大致分为三档。第一档是江苏省港、江苏苏州港、安徽省港和广东省港,第二档是安徽省港口运营和四川省港,最后一档是靖江港口、湖北港口和广西西江集团。

01
内河港口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内河港口概况

根据交通部发布的《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内河港口在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黑龙江和松辽水系及其他水系,形成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18条主要干支流高等级航道和28个主要港口布局。

数据来源:交通部《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首创资管整理

在水系分布上,长江水系业务规模遥遥领先,2023年前三季度,长江水系完成货物吞吐量34.67亿吨,约为第二名京杭运河的7倍;在省份分布上,江苏省吞吐量同样存在绝对优势,2023年1月-11月完成内河货物吞吐量27.2亿吨,相当于其他所有省份的总和(28.61亿吨)。

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煤炭、金属矿石及矿建材料等大宗干散货,2023年前三季度完成34.2亿吨,占内河整体货物吞吐量的76.8%,而集装箱仅完成2885万TEU,占比较小。

注:水系吞吐量为2023年前三季度数据,省份吞吐量为2023年1月-11月数据;

数据来源:交通部、首创资管整理

(二)具备基础、起点较低、政策加码,增量空间犹存

丰富的河流资源为内河港口建设提供了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已有1500多条。据交通运输部公布,2022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0万公里,远高于美国的4.02万公里。

目前我国内河业务水平明显弱于沿海港口,发展起点低,客观而言更容易实现增长。从吞吐量水平来看,2023年1月-11月,沿海货物吞吐量是内河的1.78倍,集装箱吞吐量是内河的7.07倍,沿海港口的业务量远超内河,且在集装箱方面的比较优势更明显。吞吐量的表现与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虽然内河的码头长度、码头泊位个数超过沿海,但内河港口万吨级的泊位个数较少,大型化不足,呈现虽然泊位多但单个泊位的运输能力弱、业务量不足的局面。

注:吞吐量为2023年11月数据,其余指标为2022年底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交通部、首创资管整理

从港口投资建设的历程来看,前期重点始终集中于沿海。2001年随着管理权限下放至地方,港口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不过2008年以前主要投资建设沿海港口,内河建设投资增速平平,2001年至2008年仅从50亿增长至194亿,翻了3.88倍,相较于沿海建设的6.4倍有一定差距。

但在外贸环境受到冲击的背景下,2009年开始发展内河投资建设,2018年内河固定资产投资额首次超过沿海港口,同时,2020年10月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河作为“双循环”尤其是“国内大循环”的“主动脉”,发展的战略意义较为明确,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内河投资建设也随之加码,2023年1月-11月,内河固定资产投资额946亿元,超出沿海固定资产投资额约111亿。

数据来源:交通部、首创资管整理

综合来看,我国具有丰富的河流资源,目前内河整体发展弱于沿海,但起点低亦是加速发展的基础之一,同时,在“双循环”格局下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内河港口“存在感”或将不断提升。

02
内河港口经营主体比较分析
案Fenix例 

我国内河港口数量众多,对应的经营主体同样较多,以交通部公布的内河吞吐量为依据,我们梳理了江苏、湖北、安徽、四川、广东、广西、江西、湖南、重庆、山东、上海、浙江、河南、贵州等14个省份中负责运营内河港口的主要主体。基于债券投资视角,以两个条件进行研究主体的筛选,一是港口业务以内河而非沿海为主,二是目前仍有存续债券,最终筛选出9个内河港口主要经营主体(下表中标红主体)。

注:红色为筛选后的研究主体;数据截至2024年1月

数据来源:募集说明书、信用评级报告、首创资管整理

(一)主体地位与外部支持力度

从第一大股东和实控人的角度来看,9个内河港口主要经营主体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省级政府/国资委实控并且直接担任第一大股东,包括湖北港口、安徽省港和广东省港,此类主体地位最高;第二类是由省级政府/国资委实控但由省内其他主体担任第一大股东,包括江苏省港、江苏苏州港、安徽省港口运营、四川省港和西江集团,这类主体虽然在层级上低于第一类主体,但实质性的地位区别并不大;第三类则是非省级实控的主体,仅有靖江港口,单从省内地位而言,其显著弱于前两类主体。

注:均采用2022年末数据;

数据来源:募集说明书、信用评级报告、首创资管整理

从实际的政府支持情况来看,靖江港和湖北港口尤为亮眼。靖江港口所属区域可认定为泰州的靖江市,在政府本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高的情况下,仍给予公司7.06亿的财政补贴(计入“其他收益”),可见政府支持力度较大。湖北港口同样在2022年获得7.85亿的政府补贴,同时在2023年11月的募集说明书中披露,“根据湖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股东决定,决定变更公司的注册资本,由原注册资本人民币70亿元变更为注册资本人民币100亿元”,未来资本实力仍将进一步增强。

注:均采用2022年末数据;

数据来源:募集说明书、信用评级报告、首创资管整理

(二)经营水平

由于目前港口建设已过高峰期,整体经营较为稳定,因此大多数港口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据此前粗略统计,港口行业主体2022年毛利率水平和现金收入比水平均约为22%,若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来看,可以发现此处统计的9个内河港口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偏弱,除了江苏苏州港的毛利率、现金收入比表现较好之外,其他主体均低于行业基本水平,其中湖北港口和四川省港的经营性净现金流甚至录得负值。

注:数据颜色越深,代表主体资质越好;均采用2022年末数据;

数据来源:募集说明书、信用评级报告、首创资管整理

内河港口经营主体盈利能力偏弱,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内河港口以内贸业务为主,其收费标准本就低于外贸,同时也与货种结构相关,但并非一一对应。从披露货种明细的主体来看,大部分主体均以干散货为主要货种,仅有江苏省港、江苏苏州港和广东省港的集装箱占比较高,相应地,该类主体毛利率均高于15%。但干散货占比最高的靖江港毛利率达到14.55%,现金收入比超过20%,盈利表现并不弱,而干散货占比中等的湖北港口却是毛利率、现金收入比表现最差主体。

注:按照10吨/标箱估算集装箱重量;均采用2022年末数据;

数据来源:募集说明书、信用评级报告、首创资管整理

盈利能力存在差距的原因或许在于多元化业务的拓展范围。港口主业大致包括运输、港口管理、装卸等范围,沿海港口主体通常向贸易、物流等业务进行拓展,而内河港口主体更容易承担类城投运营的职责,对盈利能力形成一定制约。从涉及业务类型的数量来看,湖北港口涉及类型明显较多,或许可以解释货种结构与盈利的不匹配。

从营收和毛利的具体分布角度,可将各主体基本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较为聚焦港口主业的主体。业务最为纯粹的是江苏苏州港和广东省港,均有90%及以上收入集中于港口主业,另外,安徽省港口运营也有70%营业收入、78%的毛利润来自于港口主业。第二类是除了港口业务之外偏好于发展贸易、基本上分布较为均衡的主体。江苏省港业务营收中接近50%是港口主业,毛利润以港口业务为主,湖北港口营收中港口主业虽然占比略低(14%),但仍有36%毛利润来源于此。而最后一类是港口主业占比过低,或者明显偏向于与港口关联度过低的业务,实质上难以从经营业务口径将其划分为“港口运营主体”的主体。靖江港口、四川省港和广西西江集团的港口主业在营业收入中仅占2%,即使在毛利润占比中也均未超过10%,甚至四川省港和西江集团在港口业务上处于净亏损状态,而安徽省港虽然在港口主业的占比超过10%,但可以明显看出更倾向的业务是市政工程与建筑业。

注:标黄为港口业务;均采用2022年末数据;

数据来源:募集说明书、信用评级报告、首创资管整理

(三)偿债能力

从债务规模来看,江苏省港、江苏苏州港、安徽省港、安徽省港口运营和广东省港的带息债务和存量债券均不多,资产负债率和各项偿债能力指标表现较优,整体债务压力较轻。四川省港整体的带息债务规模较大,但存量债券不多,各项偿债能力指标的表现一般。然而,靖江港口、湖北港口和西江集团的偿债能力明显偏弱,湖北港口、西江集团资产负债率位于70%上下,属于港口企业中偏高水平,靖江港口虽然资产负债率不高,但债务规模偏高,三个主体的偿债指标表现均较差。

注:数据颜色越深,代表主体资质越好;均采用2022年末数据;

数据来源:募集说明书、信用评级报告、首创资管整理

根据前述分析,9大内河港口经营主体可大致分为三档,第一档是江苏省港、江苏苏州港、安徽省港和广东省港,第二档是安徽省港口运营和四川省港,最后一档是靖江港口、湖北港口和广西西江集团。

从信用利差水平来看,广西西江集团和靖江港口信用利差高于120bp,四川省港和湖北港口信用利差位于50-70bp,其余主体信用利差已低于50bp。

注:数据截至2024年1月;

数据来源:DM、首创资管整理

03
总结
案Fenix例

内河港口相较于沿海港口呈现港口数量多、货种以干散货为主、投资建设开始较晚的特点,考虑到我国具有丰富的河流资源、目前内河整体发展弱于沿海,在“双循环”格局下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内河港口“存在感”或将不断提升。但同时需注意的是,尽管近些年不断加大投资,但内河港口的业务量受制于内贸和腹地经济,且内贸收费标准本就低于沿海,因此增量空间和盈利改善程度相对有限。

同时,根据上文分析,可总结出内河港口经营主体的三大特征:一是多由省级港口集团经营,除靖江港口之外,均由省级政府或国资委实际控制;二是经营多元化程度较高,不仅涉及业务范围广,且外溢至部分与港口关联性较弱的业务,或承担一定城投职能;三是在收费标准、货种结构、多元化程度的影响下,盈利水平普遍偏弱。

通过主体地位与外部支持力度、经营水平和偿债能力的比较,9大内河港口经营主体可大致分为三档,第一档是江苏省港、江苏苏州港、安徽省港和广东省港,第二档是安徽省港口运营和四川省港,最后一档是靖江港口、湖北港口和广西西江集团。



港口行业专题系列

港口系列(一):以大连港和营口港的对比谈港口整合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二):靖江港:近忧不大,远虑犹存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三):内河港和沿海港的特征差异——江苏港口信用观察 | 首创资管

港口行业市场行情回顾及2022年展望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四):从无序走向竞合的沿海大港——山东港口信用观察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五):煤炭大港面面观——河北港口信用观察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六):天然良港or人工港?——天津港口信用观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七):港口债券投资之多元化经营分析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八)内河港口债券投资分析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九):贸易大港面面观——福建港口信用观察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十):龙头港口面面观——广东港口信用观察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十一):西南门户大港面面观——广西北部湾港口信用观察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十二):港口行业概况及2023年半年度展望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十三):山东港口信用再审视 | 首创资管

港口系列(十四):以量价费为核心构建港口业务分析框架 | 首创资管

第三楼
【创业·创新·创利】这里有首创证券资管的投资理念、策略体系、风控措施和市场观点。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