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阴部瘙痒一般在秋冬季节很容易多发,往往和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关系很大,肝肾不足在前,脾虚湿盛在后,久而化热是常见原因。在中医调理过程中发现针灸一个穴位对于阴部瘙痒效果特别好,这个就是蠡沟穴。蠡沟穴本身具有清利湿热、消炎解毒、杀虫祛湿的作用,正是阴痒问题所需要的。平时我们自己无法针灸的话,用大拇指按摩10分钟,或者艾灸刺激都可以。只要肯坚持,就会有效果。此外,按摩蠡沟穴,对于梅核气和子宫内膜炎效果也特别好。2.耳鸣发生的部位有单侧型的,也有双侧型的,如果是左边的耳鸣,在右脚的四五趾根部的会有硬物,而右边的耳鸣,其左脚的四五趾根部的会有硬物,如果是双侧型的耳鸣,双脚的四五趾根部的,耳朵反射区探查是不是有结节、条索等硬物,或者是此处皮肤明显粗糙。这种阳性反应点有大有小,有的大如黄豆,有的小如芝麻,还有的人整个四五趾根部的肌肉都很僵硬,摸起来没有一点弹性。如果找到就每天坚持揉一会,它可以帮助我们调理耳鸣问题,当把该硬物揉软及消失时,耳鸣问题就会减轻或消除。3.高血压、头晕、上火五官炎症、头发油腻、入睡困难,用刮痧板刮脚底,方向从上向下。每次梳理2-3分钟就可以,双脚轮换操作。有的人爱生气,脚心会有闷闷胀胀的感觉,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4.肚脐上四寸,大约一巴掌宽位置是中脘穴,中脘穴和肚脐中点就是下脘穴。这两个穴位之间距离并不长,但是调理的问题却不少,包括颈椎问题。中脘穴看成第一节颈椎,下脘穴看成第七节颈椎,大约分成七等分对应就是七节颈椎。平时用手压按,揉按都可以。重点探查硬结、条索、痛点等阳性反应。对于颈椎疼痛,颈椎病恢复特别有效。'
5.冬季以疏通肾经为本,肾经通畅可预防:神经衰弱、头晕、头痛、耳聋、耳鸣、哮喘白发、腰腿酸软无力、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膀胱炎、大便秘结、怕冷症、肾脏病、老年性的哮喘、便秘五十余种疾病。 6.眼睛功能问题,包括干眼症、飞蚊症、迎风流泪、近视,分享一个康复小方法,做一次就会有效。把四指搭在枕骨下缘凹陷区域,把双拳放在风池穴上就是这个区域。不断转动眼球,左转右转,幅度大一点,转的过程中,去感受手指下面有没有筋肉在动,有的话,就去拨揉那个跳动的位置,不断的拨揉,闭着眼睛拨揉2-3分钟之后再去感受眼睛的状态,会特别好,这个方案能修补恢复视力,平时自己试一下。
7.有些女生宫寒,你摸摸肚脐和小腹是凉的,但是肩膀疼的也挺厉害,尤其肩胛骨,甚至像肩胛骨向外冒凉气。这个问题不太好能想明白,其实就是和小肠寒有关系,中医的脏腑不仅仅说的就是肉质的器官,还有它配套的经络,而小肠经路过就是肩胛骨,而且面积还很大,小肠和小肠经它俩是一体的,有难共患。就像大肠寒气重,手臂背面毛孔会变黑变大形成密密麻麻疙瘩,道理都是一样的,那是大肠经走的地方。小肠受寒,也就是小肠经也夹带寒气,顺着小肠经路过地方,气血就会凝滞不通,产生疼痛。那就去疏通小肠经,经络有中正平衡的自愈能力,这样,肩也舒服了,小肚子也不会那么凉了。这也是为什么在肩胛骨骨缝和天宗穴拔罐,拔出了黑紫痧之后能改善宫寒的原理。其实很多问题知道原理,就不显得那么神奇,反而感觉很平淡,重要是要实践,知行兼举才行。另外,宫寒这个问题,它不可能好了就不反复了,其实任何问题都是,反复不反复不是因于方法对不对,而是后期保养,好了之后,不看住嘴巴,还任由凉风侵袭后腰和脚踝,那什么方法都是临时的,这个要重视。
8.失眠按摩双侧安眠穴,位于翳风穴(耳垂后凹陷处)和风池穴之间,点揉超过3分钟,微微发热发酸就可以。平时心神不宁、睡不着、睡眠质量差等神经衰弱问题都可以每天按几次。按压的时候沿着骨缝垂直发力,有酸胀感为宜,手酸就停一会,持续按足五分钟以上效果会比较明显。经期容易神经大条,容易哭,按摩安眠穴也有作用。
9.小肚子大,或者小肚子皮肤松弛下垂,我们先感受两侧小肚子皮肤松紧度,然后做一侧对比一下。用加热砭石去拨三个位置第一个就是然谷穴,拨揉点揉都可以,一定要满3分钟以上,时间太短效果不理想,没有砭石就用拨筋棒代替。然后做同侧地机穴,时间也是保持在3分钟以上。最后一点比较重要,去观察,有小肚子的人是不是阴包穴到膝盖,画圈这里面很疼很紧,甚至这里会有堆积一坨筋肉,这里是个影响小腹下垂和胸部下垂很重要的开关。就去拨揉这个位置,把它先拨软捏软,做完了再搓搓同侧脚心,搓热为止。上述的动作都是先做一侧身体,做完了自己去感受下两面小肚子是不是皮肉松紧度不太一样,或者说做完两侧小腹有看得见的高低差异,如果有那就把另一侧也做了,每天坚持做一次,你会发现收小腹的开关都在腿上。提示一点,如果小肠太凉,小腹就会不断长脂肪,再天宗穴拔罐,或者命门穴艾灸,这样做效果会更快。
10.老一辈人传承下来,呃逆时候屏住呼吸,或者吓唬对方一下就会有效,实际这些都是源于古文化,出自《灵枢》。因为经典往往为了省写作载具,都是言简意赅,让后人自己参悟玄机,不会面面俱到。呃逆实际有不同证型,一般情况下,胃气上逆会鼓动膈肌导致呃逆,但是呃逆绝不独胃气所致,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呃逆,常用穴也很多。像胆气上逆也可以造成这个问题,大肠不排便也可以造成,不排便的一定要先通大肠经,或者多揉合谷穴。如果是短暂的,来的快的呃逆打嗝,比如吃撑了,点攒竹穴和太渊穴有效,配合搓脚背(膈肌反射区)效果会更好,往往立竿见影。若是经常性的,属于气滞血瘀导致的呃逆,也就是有情绪参与的,就点揉翳风穴,耳垂后的窝窝即是,往往压揉一会就止住了,再犯再压,配合刮手臂三焦经,这样会彻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