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平:走近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读《美丽的颜色》
文摘
教育
2024-09-19 00:01
中国
在即将发现镭的那些天,在最终发现镭的那一刻,玛丽·居里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我们来细读文本,感受伟大日子里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①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我们先看作者对玛丽·居里说话状态的描写。我们可以从描写中抽取三个关键点。第一,玛丽“像小孩一样”。第二,这个“小孩”即将得到期盼已久的“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第三,她“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这三点信息,让我们想到三个问题。第一,作者为什么将玛丽比作“小孩”?第二,作者为什么将玛丽·居里期盼已经的“镭”比喻成“玩具”?第三,她为什么“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这几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居里夫人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也就是说,此时此刻,玛丽·居里的内心世界,就是一个孩童,对科学充满着好奇,满怀着热切,迷醉其中,迷恋其中。作者这样写,是源于居里夫人言行,忠于居里夫人思想性格的一种表达。我们再看玛丽·居里的语言。居里夫人的语言,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子”,二是“相貌如何”,三是“什么形状”。三个问题,语言不同,但意思完全相同。三个问题,是在问比埃尔,也是在问自己。前两个问题强调“真想知道”,后一个问题特别询问比埃尔。那么,作者用这么“啰嗦”的语言写玛丽·居里的询问,是要表现玛丽怎样的心理呢?当然是一种急切,一种急切想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自己“孩子”的真面目的心理。当然是一种好奇,一种迷醉,一种好奇于自己研究对象的沉醉。在她的世界里,只有镭,只有她的研究。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我们先看语言描写。这里,只写了居里夫人一句话的两次反复。我们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居里夫人为什么是“低声”说,而不是“大声”说?第二,居里夫人为什么不说得很多?第三,居里夫人为什么要感叹?我们可以从居里夫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角度去思考这几个问题。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他们性情温和内敛,甚至孤独,逆来顺受。这是居里夫人“说得低声”“说得少”的原因。而用感叹句重复两次“看哪”,是因为她又有孩童般的天真,又有着对科学研究的沉醉,又有着面见成果时的热切和微微激动。我们再看动作描写。这里主要有三组动作。第一组是“找椅子坐下”。“找”的动作是“小心翼翼”的,这是一种敬畏的态度,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敬畏,对科学的敬畏,对当下环境的敬畏。他们要看自己的“镭”,为什么不是站着看,看得手舞足蹈,而要“坐下”看?因为这两个人习惯于安静,习惯于沉静,性格沉着而不张扬,沉稳而不放肆。第二组是目光“转向”。这个动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坐下后转向,将目光投向镭。但作者却用了一组排比句加以渲染。动词相同,都是“转向”,宾语依次是“微光”“射线的神秘来源”“镭”“他们的镭”,步步递进,突出“镭”和人物之间的紧密关系,表现人物专注的神情和珍视、珍重的态度,此刻,他们的内心十分激动欣喜,但又无比平静。第三组是“望着”镭。玛丽的身体是“前倾”的,“望着”的目光是“热切”的,姿势像在床头看着她睡着了的“孩子”。这样的玛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温和平静但有隐隐的激动,内心充满欣喜但又非常平静,她看着的孩子是“睡着了的”,她不会打扰到“孩子”,她深爱着这个“孩子”。我们最后看环境描写。“镭”现身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作者有三点描写。一是在黑暗中,二是在寂静中,三是他们坐的椅子是“找到”的“有草垫”的椅子。这告诉我们什么?第一,这里除了居里夫妇二人之外,没有其他人。第二,这里非常简陋,非常寒碜。那么,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刻?这是一个载入科学史的伟大时刻。既然如此,居里夫妇为什么不请来社会名流、政界精英,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这,我们依然要从他们的性格和心理上去寻找答案。他们之所以“在黑暗中,在寂静中”迎接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是因为他们“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是因为他们“迷醉于科学本身”。读人物,我们要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贴近人物的性格特点。而要做到这些,我们就需要用心琢磨作者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琢磨人物的言行举止,琢磨人物做了什么和没有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