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数:2000字
2024年金秋已至,本该是个“收获”的季节,但我在客户企业常听到的是这些:
“市场寒气逼人……”
“躺平心有不甘,折腾又怕折腾不起……”
“现在不要谈使命,想想怎么活命和续命……”
“业务战略规划需要外部洞察,但现在的环境真看不懂……”
“往前看白茫茫一片,往后看黑压压一片,史无前例的亚历山大……”
“啥都不想去想,扎到一线,见活就干,埋头苦干,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堆……”
……
能说上面这些话,算是有资格“徘徊”的企业,都应该被人羡慕。
因为很多没有资格“徘徊”的,虽有不甘,但已无奈的下了牌桌。
徘徊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徘徊,一种是积极徘徊。
消极徘徊的,往往家底有厚度,有资格吃老本,盼等哪天市场忽然好转,柳暗花明。
积极徘徊的,坚持秣兵厉马,以“战力提升”的确定性,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积极徘徊的“积极”二字是用来修饰“徘徊”的,所以并不意味着激进,并不意味着高举高打。把使命愿景、价值观、业务战略、组织策略重新整合一遍,然后就期待业绩突飞猛进、组织焕然一新。这是以“上三路”为出发点的激进打法。这种打法对“前瞻性”、“超越性”的要求太高了,大部分企业做不到,在当前环境下,没有几个创始人和高管有“站在未来看今天”的想象力。
积极,也不意味着极致的内卷,不停地加制度、抠动作、管考勤、严奖惩,一下就扎到“标准操作流程及制度”、“提倡&反对的行为”等层面。这是以“下三路”为出发点的打法。这种打法期待“精细管理出效益”,有一个问题就打一个补丁,补丁叠补丁,事倍功半,最终累死了三军可能还没到达阵地。
还有一种“积极”是抓住“中三路”,从“经营管理原则”、“关键流程/机制/系统”、“人员能力标准”入手,这些更可能是“徘徊期”有效的破局之道。
比如:A公司的高管团队共识了在“积极徘徊期”面对转型探索的三原则:正能量、玩真的、干中觉。
◎ 正能量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
虽然公司决策不总是对的,但你别总是证明公司决策是错的!
暂悬“评判之声”,放下“嘲讽之声”,正视“恐惧之声”!
◎ 玩真的
光说不干假把式,光干不说傻把式,又干又说真把式。
做我所说,说我所做。
不要以“假动作”消费团队伙伴的“善良”。
◎ 干中觉
想都是问题,干才有答案。
摸着石头过河,样板带路。
三步一回头,而不是一步三回头,也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再如:B公司以前擅长且只为大客户开“开航母”,而今要学会为中小客户“开快艇”。因此中高管团队共创了为塑造新的组织能力&文化所需采取的关键举措:
对服务中小客户的机制/流程进行梳理。
将重点中小客户设定为公司级战术突破类业务,划立“特区”。对“特区”业务简化审批流程,着急事项可以以“工作联系单”会签审批。
成立“战术突破支持委员会”,为可能的战术突破提供资源及技战术辅导。
中后台迭代工作指导原则,回答新阶段如何平衡“专业把控vs客户需求”、“统筹计划vs积极响应”、“风险控制vs提效赋能”。
将“找中小公司全面的人,不找大公司专业的人”作为阶段性招聘策略。
将“既会开航母、也能开快艇”、“有脑、有手、更有心”作为关键人才的任用标准。
……
这些举措可以帮助高管团队从流程机制、组织架构、决策方式、人员能力标准等维度,重新思考如何在新的挑战下,建立团队新的合作模式,而不是停留在空喊口号,或是陷于一事一议的你退我进。
又如:C公司为了应对探索型业务与成熟业务长期共存的现状,迭代了战略评价及绩效管理的理念及体系。
以前基于确定性的成熟业务,可以指标化科学管理;而今不少业务还处于探索期,用述职复盘法也未尝不可。
以前用数据说话,直接晒榜;而今要70%刻度+30%手感,给高层“自由裁量权”,以避免重要的但短期业绩不好的工作不被看见。
以前奖金更多的和个人绩效挂钩,和组织绩效关联不大;而今要先用组织绩效确定奖金池,再算个人奖金,避免“富了和尚穷了庙”。
……
这个迭代解除了很多高管原有的思想负担,让不同类型的业务在组织内都能找到阶段性的目标和价值,也让“创新探索” 的文化在组织内有了生存的土壤。
上述A/B/C公司的做法,都是抓住了“中三路”,而不是执迷于“上三路”或“下三路”。“中三路”避免了“上三路”的空中楼阁,也避免了“下三路”的苛政泛滥。
在看不清前路的徘徊期,“中三路”恰恰是积极徘徊企业的破局之道。
当然,抓住“中三路”,并不是要忽视“上三路”和“下三路”,而是从“中三路”出发,向上重构“上三路”,向下梳理“下三路”。
关于“上中下三路”的提法,源于首席组织官的观点《如何塑造文化?关键是中三路》。“上中下三路”不局限于文化塑造的方法论,也是企业成长期、迭代期的组织工作方法论。其实,并不存在单独的“文化工作”,企业高管团队就是在解决一个个经营管理问题和挑战过程中、在断事用人的过程中塑造了文化。
“以前希望自己聪明地走直线;现在已经鼓足了勇气,请赐予我智慧,我已经准备走好弯路!”——我以某客户企业高管之言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