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晟陶对话李浩:硬科技行业的组织管理实践与观察

创业   2024-07-25 08:02   北京  

前言



在企业发展的浩瀚星海中,组织建设是那颗指引方向的北极星。

近日,首席组织官创始人房晟陶与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进行了一场对话,畅谈投资行业的组织管理实践与硬科技领域组织建设观察。


对话内容精选

房晟陶:投资行业的组织管理貌似与传统企业的组织管理不太一样?比如伯克希尔公司办公室的人数非常精简,据说仅有20多名员工。

李浩:我觉得对于投资机构而言,组织建设会综合“业务结构”、“资金规模”、“市场类别”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比如您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它主要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二级市场投资更多地依赖于资本而非人力,投资者的资本量通常比员工数量更为重要。加上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使得市场研究、投资决策和交易执行更加高效,减少了人力资源需求。换句话说,业务模式决定了对人员数量的需求较少。


然而,对于从事一级市场投资的机构,它会涉及到募、投、管、退等诸多业务流程,尤其是基金规模达到数百亿元甚至是千亿元级别的时候,会涉及到上百名员工。


此外,即使管理资金规模相似,不同机构的人员配置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VC和PE,这其实都是对人员效率要求的不同所导致的,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真正地去注重组织管理。



另一方面,投资机构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来调整组织架构,确保组织架构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比如,除了项目外,有限合伙人(LP)也是投资机构(GP)的客户,那么投资机构除了要关注项目本身的发展去为项目提供相应的助力,同时也需要分析LP需求以及市场趋势。如果当前的组织无法满足客户的未来需求,可能就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房晟陶:提到人员规模,让我回忆起与国内一家投资机构创始人的交流,当公司规模达到四五百人的时候,企业需要直面许多扩张带来的挑战,但这些棘手问题的“根因”可能在很初期就已经早早埋下了。


李浩:管理一个庞大的组织并非易事,尤其是当成员都是教育背景优秀、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士时,管理难度更是倍增。当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管理上肯定会面临挑战。


房晟陶: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应该及早进行一定的组织设计和规划。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投资机构还处于1.0的状态,但随着行业的发展,进入到2.0状态,投资机构需要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去探索适合自己行业的组织形态。您接触了很多的投资机构,有什么组织建设方面的观察可以分享?


李浩:就像“市场”常说的,踩中了风口即使是猪也能飞起来,很多投资机构的发展也是如此,在过去几年中借助市场的风口迅速成长。因此,所有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环境的驱动——个人的努力在大趋势面前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是,风口不可能一直存在,随着行业的发展,竞争环境发生改变时,一定会对企业的组织管理提出挑战。


房晟陶:对,企业的上限很可能是由市场风口决定的,但通过努力,我们至少可以控制企业的下限。企业的组织能力是可以提高企业的下限的,就像让“鹅长出翅膀”,使其在特殊环境下也能平稳着陆。



李浩:据我观察,在行业发展的初期,组织能力可能并不被看重。这是因为在竞争相对较小的行业环境中,企业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业务能力本身。在这个阶段,市场上可能缺乏管理能力特别强的竞争对手,因此,企业间的竞争可能并不集中在管理水平上。


随着企业的成长和行业的发展,竞争带来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需要适应不同的竞争环境。例如,在传统行业中,过去二三十年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主要集中在业务能力上,能否投资一个成功的项目或打造一个市场爆款是核心。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能力可能并没有被视为最关键的因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为了确保企业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组织能力的建设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房晟陶:有些阶段,清晰的业务战略是公司发展关键驱动力,组织能力要匹配、要跟上。但在另外一些时候,组织能力是可以“后队变前队”,给业务战略的探索、迭代、突围、重构创造时间和空间,带动组织向前走的。甚至,在这种时候,明确的组织策略可能成为战略探索的破局之道、取胜之道。



当然,所有的进化都不能太超前,进化都是苟且的。生物进化也是如此,过度超前的进化模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自身陷入困境。


李浩刚才您提到的观点,我有很切身的感受。我最近正在阅读的迈克·A.辛格所著的《臣服实验》。辛格认为,成功往往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你,也会有其他人来完成这件事。这也意味着,无论是个人还是小机构,我们能做的都是有限的。


对此,我的理解是,人应认识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不要过分夸大自我,学会在生活中臣服,认识到自己是变化中的一份子,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妥协,这与中国传统的“无我”和“顺其自然”的思想有相似之处。



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就真的不去努力了,相反,我们仍可以在自己控制的领域内做出有质量的创新,创造有价值的组合。


房晟陶的确,每个人或者一个小机构能做的事情都是很微小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可控的领域内做一些有质量的秩序创作,就像创作出一个个微小但有价值的基因片段。从大环境来看,当某种条件发生变化时,就可能在无意间催化某些基因片段的结合,创造出有价值的创新。


这也反映了刚才您提到的“臣服实验”,个人的作用有限,但个人仍需在自己的领域内努力创造价值,至于这些片段最终能否整合成大势,这不是个人能左右的


我再提一个问题,中科创星近些年投资了非常多的硬科技企业,据您观察想成为硬科技领域的冠军企业,在组织建设层面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


李浩我认为,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后期,都应该尽早将组织能力建设视作一颗种子,嵌入到创始人的意识和项目发展的过程中。


在创业早期,可能不需要在组织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但必须具备这种意识。如果缺乏这种意识,当真正需要强化组织建设时,就可能错失良机,导致后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弥补。


实际上,意识比实际行动更为关键。如果在意识层面投入一分精力,后续的工作就能节省十分精力。但如果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盲目行动,可能会耗费更多的精力,却只得到微薄的成果。这是我对组织能力建设重要性的第一个反馈和认识。



此外,我还想强调第二点,即在竞争中要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正如房老师所言,我们不能过于冒进,要保持稳健的步伐。


然而,我同时认为,在某些方面我们需要具备前瞻性,这种超前的认知和投入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正是因为我们在组织建设、能力培养等方面拥有超前的思维和行动,才可能使我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而要想获得优势,就取决于我们谁能在竞争中跑得更快,谁能在组织建设上更胜一筹。最后交给市场大趋势将决定谁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一旦大势已定,具体是谁胜出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谁能抓住机遇,顺应潮流,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因此,我们在组织建设上的超前意识和投入,将直接影响我们在竞争中的表现和最终的成败。


房晟陶过去几年中科创星行业内的口碑很好,业绩也在不断提升,很想听您聊聊近几年的组织建设心得。


李浩实事求是地说,几年前房老师来给我们讲课时,当时,业务发展和竞争的压力并不大,所以我们在意识层面上并没有强烈的迫切性。不过,整体而言,我们取得了两个主要进步:


第一是房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真高管”的概念,这让我们开始有了一号位、二号位的区分,理解了高管团队的构建和组织氛围的重要性,甚至引入了“园丁”这样的角色概念等等。这些重要的认知为我们的高管团队提供了统一的语言,使得讨论问题时更加高效和一致。


第二是我们引入了“团队建设”等概念,这些新理念的引入使得高管团队之间的协作和进步更加明显。现在,我们的高管团队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管理团队,而不是过去仅仅以财务合伙人的身份聚集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


其次,我们的中层正在逐步改善。随着大家对组织概念的理解和接受,我们开始采用统一的意识、方法和要求来加强中层团队的建设,加强了我们的"腰部力量"。在投资机构的多个行业中,我们曾经处于一种类似"类团队"的状态,组织或团队概念并不强烈。这不仅体现在高管层面,也体现在整个组织过程中。第二次学习,虽然并非所有中层都参与了,但大家都形成了类似的意识。


好处在于,我们较早地接触到这些概念。当这些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时,我们的做法是公正无偏的,没有被强烈的利益导向所影响。这使得在中层和高管之间避免了因为压力而产生的冲突,也没有出现要求中层站在某一边去搞定对方的情况。


就像在A和B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C。当新的知识被提出时,大家都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没有将其视为一种压力或工具,而是作为知识来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些知识的吸收度越来越高,这对我们的组织发展是有益的。因为高层让你干不成,但中层也能让你干不好。


最后,是行业对组织重要性认识的提升。近几年,在行业竞争中,大家越来越认同组织的力量,意识到单打独斗是不足以成事的。现在业界普遍认为需要团队合作,需要投资于组织建设,这一点上已经形成了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组织建设上的早期投入开始显现成效。我们内部也在不断强调建设一个美好的组织,这是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对许多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家都认同并响应这一理念。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美好的组织不仅仅能滋养和帮助业务发展,它本身就能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这就像招聘优秀的人才,并非因为我们提供了高薪,而是因为优秀人才认可我们的组织。他们可能在原有机构中感受不到团队的力量,对组织和团队失去了信心,希望加入一个能够依靠团队协作取胜的组织,他们认为这样的组织才能让他们有更长远的职业生涯,有更稳定的收入,甚至能够工作到退休。


在很多行业中,并非所有人都只看重短期的高薪,很多人更关注的是如何长期发展,如何在一个组织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如房老师所说,组织能力不仅可以防守,更能转化为一种竞争力。




首席组织官
赋能领导团队·共创美好组织。我们专注为领导团队提供培训、工作坊等专业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企业高管团队向“真高管团队”进化,帮助中高层向“真高管”进阶,从而助力客户企业成长为成功的“美好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