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言:从炸洋芋到土豆片 | 大白读《汉语方言里的马铃薯》
乐活
2024-10-10 21:36
云南
我也不记得到底拍了多少买土豆片的视频了,反正我爱吃土豆片,放开吃,一口气一公斤还不够,就是有点费钱,穷人一个,只好自己现炸现吃,什么调料也不放,那叫一个鲜美。云南大多数地区管土豆叫洋芋,我们村这边则是叫芋头。我印象中,我阿婆有时会叫洋芋头,但总体来说还是芋头叫得多,所以云南大名鼎鼎的炸洋芋,我们其实是叫炸芋头。我们通常把一切偏圆形的东西称为粑粑,所以像虾片和土豆片一类香薄酥脆的都可以统称为粑粑片,我阿婆那一辈人就习惯把土豆片称为粑粑片,到了我们这一代则叫土豆片。在2018年发表于《现代语言学》上的《汉语方言里的马铃薯》中,两位作者项梦和周怿培基于《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16 图,将汉语方言里对土豆的称呼重新整合归类分成“芋”、“薯”和“土豆”三大类,前两大类旗鼓相当合计占比76.4%,云南多数地区常说的“洋芋”和我们这边所说的“芋头”均被归在“芋”类之下。“芋”类叫法以安徽桐城和江西彭泽为圆心朝东西方向扩散,其中占比最多的称呼是“洋芋”,在汉语文献中共有“洋芋”、“羊芋”、“阳芋”和“杨芋”四种写法,其中“洋芋”出现得最早,出自乾隆《房县志》(1788)中。“土豆”类叫法主要从东三省延伸至湖北北部,最早将洋芋称为土豆的汉语文献主要是东北的地方志,比如光绪《吉林通志》(1891)记载:“芋:味甘,蒸煮任意。土芋:肉白皮黄,以灰煨熟,食之尤美《广羣芳谱》十六。近有海外土豆,皮淡红色,大于中产。又高丽土豆,黄白色,但其味均不甚美耳采访册。”按照两位作者解释,这里的“土芋”指的是豆科植物土圞儿,因长在土里,又名土豆,而洋芋则是直接借用了“土豆”这一称呼。19世纪后半叶,东北开始从高丽等国引入洋芋,20世纪初大量种植后输送京津地区,“土豆”的称呼由此南下传至河南和山东。在京津、河北、河南一带的清代地方志中,“土豆”通常指称土圞儿,到了民国才开始用来标指洋芋。“土豆”在某些地方会跟“地蛋”、“马铃薯”或“洋芋”等称呼同时使用,还会跟其他词截搭,比如“地蛋”和“土豆”首尾各取一字组成一个新词“地豆”等,引种较晚地区则会直接使用“土豆”。所以,我一直好奇,我们小时候就开始吃的天使土豆片为什么不叫天使洋芋片,是因为建厂时(天使土豆片厂家始建于1986年)“土豆”在全国的使用度和认知度更高,还是因为“洋芋”有个“洋”字且笔画复杂不利印刷与传播,或是因为食品和商标等领域对命名有限定?从数量上看,全国范围内“芋”类叫法更多,从时间上看,引种较晚之地虽多称呼“土豆”但占比较少(23.6%),我们云南省内也以“洋芋”叫法为主,为什么最后却取了“土豆片”呢,坐等知情者答疑解惑。除了像天使和子弟这类作零食的土豆片,云南还有一类作菜的洋芋片,新鲜的洋芋切片晒干,吃的时候拿油一炸即可,这类洋芋片偏厚,炸出来的颜色偏白夹黄,口感口味与土豆片全然不同,一般杂货店有卖,我们本地是叫芋头片。在我的生活中,除了“土豆片”这一作为零食的特定称呼,周围人说的基本都是“洋芋”或“芋头”,不过,称呼只是个符号而已,我更关心的是符号背后的那个食物,它可以叫阿土、阿豆、阿洋或阿芋,只要好吃就行。得了,马铃薯,我要先去街上买一盒炸洋芋,然后再回来炸一锅土豆片吃,你就留在家里帮我把这一盆芋头皮先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