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有感——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庄头小学 杜影楠 分享

教育   2024-12-06 09:09   广东  

杜影楠,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庄头小学,小学数学一级教师。曾获2022-2023学年佛山市中小学市域交流优秀跟岗型教师、佛山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顺德区优秀教师、陈村镇教坛新秀“青年教育管理者”等称号。所撰写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获“京师杯”全国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展示活动全国二等奖、广东省一等奖,佛山市微课征集活动二等奖,顺德区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参与多项市、区级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获区一等奖,优质课、教学设计、期末卷命题、改编题比赛获镇特等奖,曾获镇青年教师能力大赛一等奖。


阅读书目推荐:


以“小”见“大”,且读且思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有感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庄头小学 杜影楠


在书中,你可以见识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生活,得到一些不同的生命感悟。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就是最好的心灵之旅。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每到假期,我会阅读一些专业书籍以及文学作品。这个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一书。

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巩子坤教授等著。全书共有四部分:“数”“文字”与“方程”、“除法”“分数”和“比”、“图形与几何”以及“其他”等主题。一共包含28个课题,每个课题都配以【原始文稿】【一线回声】【数方夜谈】三类文字。系统梳理了小学数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出日常教学中易混淆、易忽视之处,书中直面教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教什么”和“如何教”,以现代数学观点与批判性视角对现行教材内容编排进行评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为一线教师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以及改进教学提供了可操作性建议。

小学数学姓“小”但不小。张奠宙教授在书中用接地气的语言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不要“小看”了小学数学。在面对小学数学教材时,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很容易出现含糊、片面甚至碎片化等问题。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绝不能因为学段低而小,教学概念时可以浅但不能错,可以分但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可或缺。结合我的教学经历,我有了以下的思考:

一、浅而不错,分而不碎,突出整体性。

此书课题25“维度已经进入日常生活,小学数学不应回避”指出要尽量取材于该年龄段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直观,诉诸感性,由浅入深,分散难点。但是,我们又必须坚持浅而不错、分而不碎,着眼于数学素质的养成。相应的教材设计则要避免零敲碎打、随意编排,忽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新课标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北师大版教材把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版块知识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如何做到知识分散而体现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就要改变“例题散点教、习题的重复做”的碎片化学习状态。教师要从数学的本质和儿童认知视角将知识内容进行统整,充分体现知识之间的密切关联。

二、追本溯源,要有质疑的精神。

在书中,“质疑精神”随处可见。

(一)原始文稿中对教材的质疑

如:在《加法与乘法交换律不是“可以写出来”的》课题中,张先生用浅显的语言提醒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关注到运算的结果就行了吗?在教学加法与乘法交换律时,逼着就有这样的疑虑:交换律需要教吗?用一些算式来验证,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交换律,这样教行吗?如果在认识乘法中,7个2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把7×2和2×7说成一回事,那么交换律就是自然成立,连验证就可以省去,那么学习交换律还有意义吗?

在读完张教授的观点后,模糊的思想变得清晰起来,原来教材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张教授指出:对于乘法意义及其运算律的理解应回到“数数”的本质操作活动上来;将2×7和看作7×2看作同一件事,混淆了两种不同的计算过程,使得“乘法交换律”变得没有意义,缺乏科学性,应予以改正;恢复7个2相加写成2×7,读作2乘以7,符合国内外习惯;应将“7个2”相加与“2个7”相加两者区分开来,这并不是因为7×2和2×7都可以表示7个2相加的和,所以7×2=2×7,而是因为7个2相加与2个7相加数数的方法不同,结果相同,所以7×2=2×7。为学习乘法交换律作铺垫。

(二)一线回声中对专家的质疑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符号意识”》一文是对《把数学思想方法适当地说出来》原稿的回声,在这一篇回声中,作者孙老师对张先生把字母表示数仅作为方程思想的载体提出了质疑,指出用字母表示数更重要的是抽象与符号化,而这一点也得到张先生本人的认可。

对于研读教材以及教学材料,我们始终要保持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关注知识背后的道理,回归数学的本质,辩证地看待问题。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数学本质

以《认识负数》一课为例,教学素材必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即负数的根本属性是表示意义相反的量。那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意义相反”的本质呢?张教授给出了三条建议:首先,引入负数,要明确提出“意义相反的量”的概念;其次,要先给出“0”点,然后才能谈正数与负数;最后,引入负数不能只用温度计模型,更重要的是用收入支出、赢与输等自然意义下的动态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师者更要淡化形式,注重本质。因为只有抓住数学的本质,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有人选择“内卷”有人选择“躺平”,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选择前者。阅读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教材也有不尽完善的地方,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还是得立足整体,关注数学本质,教学从数学逻辑的角度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脉络关系,才能引导学生正确构建知识体系。同时,通过这次的读书笔记分享,我体会到比坚持读书更难的是读后的思考和成文,是读后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学生,数学,两者在课堂相遇,我们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对“课堂”这三者都要知根知底才行。

寻求突破 落实素养
提出主张 共同发展


顺德数学之窗
顺德数学之窗致力于数学教学教研,分享教育教学成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单位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