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思考 | 依纲据本 以生为本:悟吴正宪教学之道——佛山市顺德区星槎小学 欧阳若葵 分享

教育   2024-11-27 09:09   广东  

欧阳若葵,小学数学一级教师,曾获“区优秀教师”“区先进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均安镇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工作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以爱心感染学生,所带班级成绩优秀,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在市、区评比中获奖,本人还积极参与数学科的命题、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最美板书、微课设计等比赛,并多次获奖。



【名家介绍吴正宪: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



依纲据本 以生为本

——悟吴正宪教学之道


佛山市顺德区星槎小学  欧阳若葵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我想这是老师们对吴老师的课的最大感受。40分钟的课堂,吴老师的课堂像吸磁铁一样把每个孩子紧紧的吸在一起,她的课是动态的,鲜活的!俗话说:“有术无道止于术。”下面让我们领略一下吴老师“一招一式”背后蕴含之“道”吧!

一、明确教学目标

有效的数学课,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面对新课标,面对当今学生的实际,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呢?吴老师给出以下三个建议: 

(一)领悟课标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育得纲领性文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段目标、教材编写建议等,有助于制定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活动。深入理解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刻内涵,促使课堂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助力并反映核心的价值观。例如,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承载着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任务,教师首先要理解空间是什么?其次要在“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各个内容中想方设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体现空间观念的培养与落实。

(二)深入解读文本。在宏观上要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微观上要深入解读教材。要解读教材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切实领悟编者的意图,要解读教材中知识内容有哪些?这些知识点是怎样呈现的?知识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还要解读学生学习时的过程,教材上的每一幅图、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对话、每一行文字都告诉我们什么,以及每一个知识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三)深入了解学生。准确了解学情是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要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必需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基础?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等等,以生为本。

二、生动有趣的课堂

一节受学生欢迎的课,应该是一节生动有趣、学知识、长见识的课,这是吴老师的课堂智慧与随机应变能力的所在。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吴老师课堂情境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低年级的情境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卡通人物可以多一些,到了高年级要逐步过渡到以突出数学的本质为主。另外,情境内容有时要经过加工,特别是一些关于生活实际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加以改造。其次,对情境的呈现形式要充分重视,不管是以动画形式呈现,还是直观演示,还是让学生亲自实践,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突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特点。

如,在学习“体积单位”这节课时,吴老师将同样多的牛奶倒入两个相同的杯子中,结果却出现一杯多、一杯少的怪现象。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吴老师见时机成熟,让学生将牛奶一饮而尽,秘密终于藏不住了,原来其中一个杯子有一块冰块,这块冰块就占了杯子中的一定的空间。一个喝牛奶的行为,不但“”喝”出了体积的初步概念,更“喝”出了体积大小的空间感知,学生对三维空间的理解就这样从喝牛奶开始。

吴老师还强调,情境创设要将数学的思想方法蕴含在其中,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尝试验证等外在活动,向内在的方法归纳、思想概括、规律形成等数学思维的发展迈进。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力量。

(二)精心准备课堂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使这颗心脏正常有力地跳动,就要进行精心、精确、精准地提问。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学目标,创设富有数学味道的生动情景,通过精心提问将学生引入、再跳出情境,进行理性的数学思考,所设计的数学问题,既让学生予以理解和接受,又能诱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吴老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她不但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生成的焦点问题,而且自己还不时地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她的课堂里,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如,课例中孩子对“商不变的性质”中的“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变化是同扩同缩还是同增同减”问题的争论,全班分成正反两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还有面对“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大家各抒己见辩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展现的一个个的现实情境,吴老师为孩子们的思维碰撞搭起了新的平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交流、辨析,大家对问题有了共识,在争论和交流时也使学生之间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邃的。

(三)设计合理的探究性活动

吴老师十分善于设计问题,在他看来大到每节课要有几个精心问题支撑全课,小到每个学习活动要有核心问题支撑。吴老师设计探究性活动时,往往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寻找出探究学习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的最佳的结合点,如发现学习内容比较直观时她会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如,几何图形计算公式推导,三角形、圆形以及圆柱体等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但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上非常相似,都可以运用转化思想来进行推导,学生有了圆转化成其他图形推导公式基础,在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   

另外,吴老师对探究问题的设计、探究材料的准备以及探究组织形式的选择比较重视,同样的问题以不同形式呈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吴老师利用投影出示了5跟长度为5厘米、8厘米、10厘米、13厘米、18厘米的小棒,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摆一摆、记一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三角形的?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节课中,学习材料的价值不在于本身,而在于长度的精心选择,小棒的数量不多,便于操作,这几个长度引出了学生的各种摆的情况,特别是5厘米、8厘米、13厘米起到突破易错点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了三角形三边关系。

(四)有效的学习评价

在教学中,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评价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重视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看到自己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学生能够接受的具体建议,使其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当学生表现精彩时,吴教师没有吝啬激励的话语;当学生需要点拨和辅助时,教师能及时给学生以引导,让他在困惑中见到光明;当学生出现分歧偏差时,教师善于利用学生之间的评价,将矛盾激发后再逐步趋向明朗,给学生时间、空间,发挥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的效率。

三、关注学生的一切

吴正宪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她的课堂特别关注学生,关注生成,关注学生的错误……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维共振。

(一)唤醒学生已有经验

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数学学习也是促进学生经验应用、提炼、再积累的过程。吴老师善于捕捉、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这些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吴老师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有多长?一个月有多长吗?”接着,学生纷纷以自己的生日、每年节日、父母每月工资等角度阐述一年都多长、一月有多长。吴老师善于通过具体的事件把知识进行“物化”,把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进行碰撞与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生成新的智慧。

(二)善用有价值的错误资源

课堂上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学生的出错时,吴老师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学习进程中错误点出现在哪里?走向哪里?为什么就有这样的轨迹?教学执着的她定要把问题弄清楚。吴老师还指出,教师应该“把儿童当儿童看”,真诚地和学生站在一起,宽容的接纳学生所犯的错误,善待错误,善待学生,将错误转变成进步的阶梯,把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积累成功的经验。

(三)善于打破认知平衡

教学中有不少关键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冲突,冲突的发生正是课堂教学的盲点与死角,若能巧妙利用,可以使之变为亮点和广角。吴正宪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解决,使学生产生冲突,把学生引入自主探究体验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认知水平,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状态,达到更高水平的新平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呵护学生的“意外”见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富有个性的见解,使课堂的教学充满了变数,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敷衍了事。

吴正宪老师提出,不要简单的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要换个角度来看待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意外”,每一次的“意外”都是机会,是产生新认知形成新思想的契机。面对课堂上孩子充满个性的看法,教师要小心呵护,顺其自然,理性面对,不要急于给予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应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时,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妈妈比淘气大26岁。淘气a岁时,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呢?学生提出了以下的4种答案:

   1:a.         a+26

   2:a.         a

  3:a.         a+b

  4:a.         b

这时,老师没有急于提出肯定与否定,而是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以此把学生的思考激荡起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细细品味吴正宪老师的每一条教育之“道”,每一“招”每一“式”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她的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整体发展的负责,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负责,有效地落实素养的提升——这恰是新课标所要求、所提倡的!值得我们去学习与践行!

寻求突破 落实素养
提出主张 共同发展


顺德数学之窗
顺德数学之窗致力于数学教学教研,分享教育教学成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单位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