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
修习禅定的目的,在于求解脱。
圣教言:「若欲求出生死海者,离于正定无别方便」。
这里先是强调修习禅定的重要性。如果想要解脱、出离三界轮回、生死海,就要修正定。
凡是「正」,就不会偏离四谛、正见或实相。
世间定通于外道,如将心止在一个地方也能得定,但并不究竟。如果缺乏佛法正见,就无法获得解脱。佛法中调伏令烦恼心暂不生起的,亦为世间定。
只有永断烦恼、三界惑的才是出世定。
定的分类
「定」不单指四禅八定,还有广义上,包含凡夫、外道、二乘(声闻、缘觉)和大乘定。
如凡夫的欲界定,最高可修到「九住心」,这相当于一般人讲的专注力和意志力;又或外道的色界定、无色界定和无想定;二乘人的灭尽定(灭受想定);以及大乘的定,如止观(奢摩他、毗钵舍那)。
佛教与外道共通的禅定一般是指「四禅」。
佛教不提倡修无色界定,因无色界定定多慧少,心的观察力较弱,起不了「观」。佛教解脱,一定要与正见配合,而色界「四禅」是最适合作观的。如果达不到,也要退而求其次,达到欲界定:未到地定、近分定;依此进行毗钵舍那(观)。
此外,禅宗讲的「禅」,并非一般外道说的「禅定」;不能一概而论,要界定清楚。
须先分清「世间定」与「出世间定」,「出世间定」再分大乘定与小乘的禅定。
戒定慧的关联
在传统「戒定慧」三学中,「定」居中位。如果一个人「定」修的好,「戒」一定不会差。「定」修好了,持戒时就不会硬来、不会觉得辛苦或勉强。同时,有了定,才会发慧;如果没有定心,也做不了「观」。
颂文02
于三乘樂脱,名求解脱人,
二种障全除,斯名为解脱。
修定人是为了求解脱,才要修「止」「观」这两方面。这里「求解脱者」指三乘人,即声闻、独觉和菩萨。「乐脱」,就是要心乐解脱,心里最想干的、最向往的就是解脱。
将一生所有时间、精力都致力、投入于解脱,没有别的杂念。要发起这样的心,才叫「求解脱人」。
解脱到底是什么?
佛法讲「解脱」,是要我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能所」中挣脱出来,要让你出三界,要你解脱生死,要你怎么样从生灭到不生灭,从分别到无分别。
对于我们的烦恼,它通通用“生死”这两个字来概括,因为它必须要落实到你的生命中来。
生死,是生老病死、生住异灭的简称,包含了一切的有为法、生灭法。
生死的不同层面
一、我们有情众生有「一期生命」,也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二、一昼夜、醒梦间:白天清醒 vs 夜晚熟睡。
三、一念间:前念vs后念。
《奢摩他颂》:「 复次修心渐次者。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
前念后念是连续、没有间断的。这一念过去了,作为「因」又引生下一念,后念过去又引生再后一念。妄想流注就是相续,所谓「一念生死」,我们就是这样轮回的。
「前念后念的相续」就是轮回!
当起一念要去知道前一念的境,起来的时候这个境已经过去了,起的这一念就成为前念,再起一念又过去了……这个模式,导致了我们的「生死轮回」。
而「解脱」就要从这里下手:因为我们没有截断它、没有三际脱空,观察不到心念的活动(意根引发了后一念)。
我们的修行要是没有落实到这个地方来,便是生死,无法解脱。
《六门教授习定论》
03
「第三门 本依」
调心制心:安置你的心
04
「第四门 正依」
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
——师生配合,如法受学
05
「第五门 修习」
心得清净的方法及三种定相
06
「第六门 得果」
修禅定的成果是什么?
-谁适合学-
想要了解禅修、对坐禅感兴趣的人
有过禅修经历、想要深入实修、了解如何检验自身功夫的人
佛学爱好者
— The End —
《六门教授习定论》主讲人:传明法师,现任广东佛学院曹溪学院常务副院长、导师,南华禅寺首座、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东山寺住持。自1991年毕业于闽南佛学院,至今三十余载,常年致力于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参与编写多部佛学教材,曾出版禅修专著《无正见 不解脱》(2016)、合著公案通判《花出青嶂》(2008)。
曹溪法脉 东山再阐
福建 · 高峰村 · 东山寺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