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人如何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来面对苦难与烦恼?

文摘   2024-10-27 08:07   浙江  

点击收听


达摩祖师在《二入四行》中说到:


“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故说言报怨行。”


“逢苦不忧”就是说,遇到苦,没有烦恼,能够甘心,能够接受,能够忍耐,不担心、不恐惧、不排斥,不会起烦恼后再去造业


“受”就是苦、乐、忧、喜、舍,你碰到苦就会担心,就会烦恼。


苦是身苦,忧是心苦,那你就是雪上加霜,身苦心也苦,这是更糟糕的事情。


凡夫跟圣人的不同在哪里?


凡夫遇到痛苦,就开始不接受,因为它不是你所要的。


凡夫是以自我为中心,然后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结果,其实就是一种我执的表现。


圣人无我了,遇到这样的情况,随缘消旧业,莫使造新殃,是要消业障的,他不会再去起烦恼,再去造业。


所以,圣人跟凡夫一样也有痛苦的。


差别在于一个忍受得了,一个忍受不了;一个不会起烦恼,一个会起烦恼。


不起烦恼,当然也不会造业,没有这个业力,将来就不会再沦落到轮回里面去生死了。


而起烦恼后,就会去造业,就会生死轮回。


所以,能做到逢苦不忧,甘之如饴,是圣人的境界,凡夫是做不到的。


一般来讲,我们凡夫如果能忍受下来,能咽得下这口气,已经算不得了了。



那这是为什么呢?


是什么原因使圣人能做到遇到苦、遇到障碍,不仅不生气,还能够甘心接受


因为“识达故”,识达就是已经回归到实相,回归到空性,他通达、深信因果。


我现在苦,是因为我以前造的业,现在这个果报现前了,我干了就应该要承认,要负责


所以,这个是要明白道理的,不明白道理的忍受,跟明白道理的忍受一样不一样?


肯定不一样。


一个不明白道理的人,他一般是很难忍受的。要么就是压抑自己的,觉得我暂时没有力量对抗,但心里并不服气。


“此心生时,与理相应”这句话里的“心”,是什么心呢?


就是跟实相相应的这个心,通达因果。


然后,知道现在的苦,是因为以前的因,现在是因缘成熟了,只要这个心生的时候,他就跟实相是相应的,跟真如是相应的。


不是跟我执、烦恼、是非、祸福、善恶、得失去挂靠的。


“体怨进道”就是说,第一,当你面对痛苦的时候,其实就是考验你这时候有没有佛法,这时候你的知见在不在?


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遇到问题,你有没有用佛法来思考、来解决问题?


然后,你不会被你的情绪淹没掉,你哪怕是难受,但是你仍能坚持正见,这个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坚持得住,你的见就起作用了,就有力量了,就有佛法了。



护法”就是护持你的正念,护持你的正见。


如果总是要别人来护持我们,如果自己都不护持自己,那有什么用呢?


这就是有我跟无我的差别,凡夫有我,圣人无我


有我就是执着了,执某一法为实的,执“能”为我就是我执,执“所”为法就是法执。


第二,是你心里面能不能够完全接受,还是挣扎不甘心?


接受与对抗,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接受是心甘情愿的,对抗是不服的。所以,就会导致很多人世间的是非。


第三,是你有没有力量,意志力够不够强?


一般我们碰到痛苦,就会嗔恨,就会忿恨、恼怒、恼害,然后就会干点什么。


比如,你去骂人,就是造了口业;你去打人,就是造了身业;你心里面起了嗔心,那就是造了意业。


身、口、意三业跟佛法都没关系了,已经完全被烦恼所淹没,被烦恼主宰了整个的心行了。


所以,这时候你要有内观,要有禅定,才有可能能控制造业这个习惯。


不然,就随你的业、随你的念而去了,没有力量对抗。


举个例子,以前我请了台湾一个研究所的所长,也是一个老教授,到我们闽南佛学院来讲课。


他跟我一样,早上讲两个小时,下午讲两个小时。虽然八十岁了,但他讲完课以后一点都不累。



有一天我请他喝茶,我就问:“老教授,当你烦恼来的时候,你怎么办?”


他说:“我从小就养成一个习惯,每天要走五公里,风雨无阻的,就是坚持这样一个习惯。当烦恼来的时候,只要去走一趟,回来就没了,躺下去就睡觉,不会让这个烦恼过夜的。”


他为什么有这样的习惯?那是因为从小开始,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养成的。


所以,我们说习惯的力量是最大的。


如果你有禅定的力量,也可以控制一下烦恼。如果你没有力量控制,那你这时候只有难受的份了。


平时心平气和的时候,那当然都好。


但是,在生气的时候,那个嗔恨的力量大得不得了,别人劝都劝不动,拦都拦不住。


如果你这时候自己还能够对治,不会为它所动,那这个力量就更大了。


为什么叫“体怨进道”呢?


“体”就是你自己亲身经历,就是在困难、障碍、不满、嗔恨的时候,这时候你还能往道上这边转。


对于道业反而是增长的,是变毒药为肥料的,你还能够扭过来,是不是有力量啊?


再进一步,你有这样的一个经历后,还可以转为道用,什么叫道用呢?


你将来就可以当例子,说给别人听了。


比如,佛陀成佛后,有一次头痛了三日。那就要追究原因啊,为什么会头痛三日呢?


是因为佛陀以前在因地,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拿着木棍去敲了鱼头三下。


佛陀就把这件事情讲出来,教导别人不要造不好的因,这个就叫道用。


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退道?还是进道呢?差别大得去了。


所以,报怨行是对治嗔恨心的。


世间人是有仇必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从佛法来讲,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有报复的心理,或者敌对的、幸灾乐祸的,都不可以有这样的一种心念的。



大家都在看




曹溪法脉  东山再阐



福建 · 高峰村 · 东山寺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谢谢

柘荣东山寺
曹溪法脉,东山再阐。订阅号【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闽(2023)000024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