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佛修行要修的是慈悲心而不是世间的爱心?

文摘   2024-10-09 08:07   江苏  

点击收听


在同济大学的一次讲座中,

有位同学问:

弘一法师的妻子问他,

什么是爱?

法师回答,

爱就是慈悲,

应怎么解读这句话?


我说,

首先得界定一下,

爱与慈悲的定义

然后才好进行比较,

最后才能来看,

在哪个环节两者能够等价。


”在佛法看来,

分为两种,

一是染污的爱,

二是不染的爱。


后一种是对前一种清除以后,

所安立的假名,

通俗点说,

就是烦恼与不烦恼的区别。


一般的爱,

无论爱人爱物,

爱有多宽广、多伟大,

只要有界限,

就有局限

也就有强烈内外对立,

当然也就有逆顺二境,

而产生取舍贪嗔之心,

难免烦恼。


唯有佛法所提倡的,

拔苦与乐的“同体大悲”,

才是真正的爱,

当然,

佛法不将其称为“爱”,

而是叫“慈悲”。



所以,

在佛法看来,

世间讲的“爱”并不可爱,

往往与贪爱、执着相关联,

因此,

佛法多用慈悲喜舍来表述。


那么,

如何才能从爱转为慈悲呢?


修学佛法有二途:

一个是学大的,

去证与众生不二,

自他

与一切众生同体,

这是般若主导下的慈悲,

也是我们学佛从凡转圣,

所要趋向的目标;


另一个是学小的,

先反复观察自己,

同体情况下是什么心态活动,

如何引动心念?


比如烧伤的病人,

从腹部取皮移植到烧伤部位,

不会不舍与疑悔,

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后,

在做的时候,

设法控制自己去保持类似状态。


这个要求虽然低点,

但切实可行,

需要行人能观察自己的心念,

然后控制自己心念去模拟

这都需要禅修的训练为基础,

才能够做到。


所以,

只有在真做到自他不二的同体,

爱与慈悲才可能等价。


如果暂时做不到,

我们也可努力从小的做起,

并不断向大的靠拢



大家都在看




曹溪法脉  东山再阐



福建 · 高峰村 · 东山寺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谢谢

柘荣东山寺
曹溪法脉,东山再阐。订阅号【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闽(2023)000024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