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佛陀所说的教法也是极具前瞻性的。跟今时今日的科学、科技乃至知识体系都没有冲突或矛盾。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智慧越开明,越发显出佛法的超前与真实,这亦是佛教的优势。如外道主张修到色界,离欲清净,已脱离欲界的欲望、束缚和散乱,得到色界禅定;亦或修到无色界定,外道称之为「解脱」;最高修到非想非非想定,认为就是涅槃了。但在佛教看来,依然还在三界六道、轮回之中,只不过是生命层次较高而已。佛教的解脱,要你超越能所对立、超出三界、出离烦恼。彻底清除我执、法执,才叫解脱。那修禅定,就能解脱吗?六祖不是说「不论禅定解脱」吗?对于走在解脱道上的行人,就要建立正确的知见,同时也须修习禅定。缺乏正见,便无法作观(毗婆舍那)。如果不把问题彻头彻尾搞清楚,就不可能获得智慧解脱。经典中讲,面对世间一切,如观掌中阿摩洛果。看清楚了,才不会被迷惑。世间虚诳,看不明白就会「上当受骗」、要受苦,迷茫就会跟着习气走,做不了自己的主。汉传佛教讲「五乘」。外道、人天乘都不算解脱道,只有到声闻、缘觉、菩萨才算。讲「三士道」,到了中士道、有出离心,才开始算解脱道。所谓「求解脱」,「求」本身是中性义,也就是「欲」,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如果你贪嗔痴、追求五欲乐,那就是六道轮回。如果你的欲求是发心、发愿立志于解脱,那就不一样了。佛教讲的烦恼,比世间广义上的烦恼更为深细。只要还没有解脱,就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烦恼。自己不舒服,身心不安定,烦动恼乱,甚至想要去干扰别人;又譬如人在生病的时候,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感到不安稳,这些都是烦恼。从小随烦恼(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誑、憍)到中随烦恼(无惭、无愧)、再到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就有二十种。如忿、恨、恼、害,就是把人的嗔心分成不同的阶段和程度:从忿忿不平、到心底念念不忘的恨意,再到恼羞成怒,进一步想要去迫害。又或是,当一个人有嗔心,就会傲慢,抬高自己,看不起别人。佛法把我们的心理活动一一例举出来,是要我们把烦恼先搞清楚,再去对治、彻底清除,最后达到解脱。
# 两种解脱 #
解脱,还可以分为「身解脱」与「慧解脱」。坐脱立亡、藏传佛教中的「虹身成就」都属于身解脱。身解脱需要身体好、「硬件」条件优越,身体不再受障碍才能做到。慧解脱则是心解脱,一般是先从心解脱慢慢修到身解脱。
-谁适合学-
《六门教授习定论》主讲人:传明法师,现任广东佛学院曹溪学院常务副院长、导师,南华禅寺首座、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东山寺住持。自1991年毕业于闽南佛学院,至今三十余载,常年致力于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参与编写多部佛学教材,曾出版禅修专著《无正见 不解脱》(2016)、合著公案通判《花出青嶂》(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