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
▼
针对凡夫心的流动相、局部相和能所对立这三个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来调整、改变日常生活的习惯呢?
那就是依靠前面提到的三种止:止于局部相、止于总相、止于无相。
止于局部相和止于总相属俗义止,止于无相是胜义止。
无论是南传还是北传,不管是显教、密教还是八大宗派,不管是外道还是内道,所有的修法都不会超出这样的一个范畴。
那什么叫“止于局部相”?它是如何改变流动相的呢?
首先,我们要找一个对象,即选择所缘境。先选择一个别相、一个小相,将心专注在这个小相上面。
只要你选定了这个对象,就应该专注于这个对象之上,然后维持这个对象不丢失。
在当下的时间、空间下,我们应该把所有的精力、心念全部专注在这个对象上面。
如果你能够专注于一个对象,那么流动相就被你止住了,也就改变了流动的心态。
所以,我们讲禅修是有针对性地来调整、改变心态的。
我们的心态既然是流动的,那就给你一个对象让你专注于它,这就止掉了你的心流动到其它对象上去,这个流就被你截断了。
比如,修四念处,首先就是止于鼻子。
止于鼻子其实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眼观鼻,鼻观心。
把眼睛低下来,隐隐约约看到鼻端有一个亮点,把心专注在这个亮点上,别的都跟自己没关系,都不管了。
当下的时间、空间下,就做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杂念、妄念起来,都是不对的。
可以是观呼吸出入,摩擦鼻膜的感觉。
也可以数息,呼吸之间只数呼出去的,这样从一数到十,再反过来从十数到一,如此反复。
同样,可以把心专注于大拇指或者肚脐眼。
无论将心念专注于身体的哪一个部分,都属于小相、局部相。这是从身体方面来讲的。
如果观察外面的相,比如说站桩,专注于前面的木球或者一盏煤油灯,也都是小相。
哪怕在身体里面观想出一个佛像来,也是小相。
再比如,专注于佛像的任何一个相上,观想他的眉间白毫或者他的鼻子,乃至其它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专注于这些,都属于局部相。
包括念经,从念一部《金刚经》,五千多字;到念《心经》,二百六十多字;到念六字大明咒,六个字;乃至念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再缩小到念“唵阿吽”,三个字;念到最后一个“阿”字。
当然,所缘的对象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
比如念经,跟一般打妄想差不多。一般人觉得念经很容易,因为心念跟平常习惯一样,从一个字换到一个字,这样流动。
等到只念六个字,就相当于把心念活动的范围压窄了,压到只剩下在这几个字里面流动,不超出这个范围。
压到最后就一个字,就更难一点了。字越少,通常就越难。
但这些也都是局部的,一般能够听闻得到的法门,都属于小相的范畴。
如果我们能够专注在选定的所缘境上,排除了杂念、妄念,也没有昏沉、掉举,能够很稳定地想专注多久就多久,这也只是改变了流动相而已。
可是,这种容易修的方法,往往要修到很深很深才有力量。
比如,修这样的小相,没修到七住心以上,定心是根本出不来的。
这种止的效果,包括对抗烦恼的作用,力量都不大。
所以,很多人念佛、念经或者是持咒一辈子,突然一个强一点点的烦恼来了,马上就束手无策、不起作用了,依然抵抗不了烦恼。
这就是因为,止于局部相对心态的改变太小了,太接近于凡夫平时的心态了。
大家都在看
曹溪法脉 东山再阐
福建 · 高峰村 · 东山寺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