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介绍一下《修禅要诀》中最主要的人物,即文中担任答主的佛陀波利。《宋高僧传》卷二中记录他是「北印度罽宾国人。忘身殉道,遍拜灵迹」。大概这个佛陀波利也爱朝拜圣迹,在西域就听到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教化众生,因此不远万里的跑来。到了五台山,遇到一老翁,这个老者就问:你来干嘛?他说:诸佛菩萨很多都已不示现了,但听闻文殊菩萨这位大菩萨还在五台山住持佛法,教化众生,我特来虔诚礼拜。老者又问:有没有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汉地造业太多,需要这个咒来救拔。佛陀波利说,本只是来朝拜文殊菩萨,并没有想到要带这么个礼物来。于是老者就让他回去,把这个经取回来,这样他就能见到文殊菩萨了。等佛陀波利没走两步,一回头,这位老者就不见了。然后他就说,哦,这肯定是文殊菩萨的示现。于是又返回本国,把这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请来中国。可当时翻译必须通过朝廷的批准。没有皇帝准许,不可私自译经。仪凤四年,唐高宗敕令日照和杜行顗翻译,译成之后,便将梵本和译本留在了宮里,并未流布于世。佛陀波利就求请说:我带来此经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我的目的是想把这个经传到民间,利益广大众生。您若是将它们封藏在您的宫廷,就没办法广传,所以请把这个梵本归还于我吧。当时的高宗皇帝李治,还蛮感动的,就把梵本还给他了。后来佛陀波利去到西安的西明寺,找到精通梵文的僧人顺贞,两人共同翻译了这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我们要学习的这部《修禅要诀》就是在当时的西京长安,沙门明恂遇到了即将离开的佛陀波利,可能是他又要回去了,所以就赶快求问了一些关于禅修的事情。学习本论,我们将逐一单元、逐个问题展开探讨。首先是修行前要「排除心理障碍」的问题。比如大家来这里读书、禅修,一定都会有些顾虑。有了顾虑就应该提出问题来,请别人帮你解答,以消除顾虑。论中第一单元就提出:我们到底能不能禅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适不适合禅修?包括现在也有很多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会说,这个时代、整体大环境下,的确是不利于禅修的。我们看现在有几人是修过四禅八定的?但在佛陀时代或唐以前,如果要修禅定,在我看来都是比较容易的事。可现在对于我们真就很难。首先是时间问题,时间不够用。或者即便够用、有这个条件也不愿努力去修禅。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多数人只谈享受;而真要禅修,开始是有些苦的。因为要去对治我们很多心理方面的习气,甚至是调整、改变我们的个性,好多人是不大乐意的。但如果我们一直把时间、精力拿去追逐、攀缘在享乐上,就会被干扰,哪还能一心一意的禅修呢?我从前一到寒暑假,就会找个没人打扰的地方,只要能保障人身安全、吃饱饭,就可以闭关。现在,大家都是说社会节奏太快、自己太忙,精力被分散,就很难集中一段时间去修行了。第二,是身心的问题,比如环境气候、包括我们呼吸的空气、摄取的饮食。真要健康的修行,饮食一定要注意。如果摄入太多垃圾食品、损害了身体,也不利于禅修。它会扰动气血运行,让你无法稳定。很多人不稳定,其实是有来自身体的一部分原因。还有一些是来自心理方面的因素,比如认知不够、心里不明白,懵懵懂懂。接下来是「畏难」的问题,如胆怯的心态。修禅的「障」跟「难」有些不同。「障」是说你碰到障碍,修不上去,被堵在那个地方。「难」是你没能力去解决的,没有任何办法。 这些我们都要去寻找原因,要清楚自己的障碍在哪里。不能茫然的、对自身情况一无所知。所以这里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先打消我们的顾虑、排除我们之前的一些疑虑,解决好这些心里的问题,接下来再谈怎么集中全力去修行。|第一问:此方古今学禅者多不能免禅诸障难,以之观之,将恐此地禅匠得法不尽,徘徊斯久,无处申疑。|
「此方」,指当时东西二京、以中原为核心辐射的范围。这里的「古今」如果要推,现在考证大都是说自东汉永平年间佛法传进来,到本论记录的年代:大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也就是不到六百年的时间。他说学禅的人「多不能免禅诸障难」,很多人学禅或者修禅定都会遇到这些障碍或困难。比如修禅修得不得当?若得了禅病该怎么治?如《释禅波罗蜜》中就有谈到坐禅如果心用得不对、四大不调,就会导致四百零四病。「以之观之,将恐此地禅匠得法不尽。」过去这些经典,都是印度僧人来了、带了什么就翻译什么,因此提问的沙门明恂就说:担心禅法传到中国,传承的不够完善、恐有遗漏。当年我在日本禅宗寺院接受训练,他们教「数息观」。我们知道禅宗主流肯定不是教「数息观」的。但试想,当年他们的遣隋、遣唐使把中国的禅宗(曹洞、临济)传到日本,仅凭留学那点时间所学的,也确实难以完备。这里明恂就是产生这样的想法,所以他说「徘徊斯久,无处申疑」,自己被困在这里、疑问得不到解答。这也代表他在禅修中遭遇的一些真实的问题和感受。事实上,当时天台宗智者大师有《小止观》、《六妙门》、《释禅波罗蜜》、《摩诃止观》这些讲得也挺完善。包括玄奘法师翻译过来的《瑜伽师地论》,其实已经把禅修这一块讲得非常详细了。但考虑到当时唐代,学习资料的传播恐有一定局限,很多修行人阅读量不够。对于这些问题,是有探讨空间的。|今忽仰逢昙华示喻,得承即欲还国,重会无期,幸希慈降具说禅要,庶令学者的有归凭。|此处措辞,十分恭敬、虔诚。甚至把与佛陀波利的相逢比作「昙花一现」般稀有难得。知晓他马上就要离开长安,回去了;从此可能再没有机会见到。我们讲「一期一会」,在这样一个时间,只有这样一次见面的机会。要知道古代再见一面真的很难,而我们现在很缺乏这种珍重、珍惜的意识。作为出家人,如果现在不用功积累,将来要你发挥的时候、要你弘扬佛法才发现自己的短缺,那就真的晚了。「幸希慈降」有幸当面请法,希望您能慈悲、垂怜我们,把禅修的要领讲一讲,就是这样一种求法的心情。「庶令学者的有归凭」让我们这些学人从此有所依据、依靠,不会乱来。
《修禅要诀》主讲人: 传明法师,现任广东佛学院曹溪学院常务副院长、导师,南华禅寺首座、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东山寺住持。自1991年毕业于闽南佛学院,至今三十余载,常年致力于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参与编写多部佛学教材,曾出版禅修专著《无正见 不解脱》(2016)、合著公案通判《花出青嶂》(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