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禅修为什么一定要修到这个目标?

文摘   2024-10-15 08:07   江苏  

点击收听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一个所缘境,并专注在这个所缘境上不丢失,训练自己想要专注多久就专注多久的能力。


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答案是:获得定心


那到底什么叫定心?


这里只能用语言文字尽量描绘,让大家多少有一点了解。


所谓定心,是一种特指的心态


首先,它不是昏沉,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如果坐在那里什么都不知道,那不是禅定,而是打盹,或者接近于睡眠。所以,定心不是昏沉。


其次,它也不是散乱


这里讲不是散乱,是说没有粗重的散乱。


但是,定心并不是一念不生,只能说没有粗重的妄想,但不等于不允许有其他的细念跟它并行而生。


如果没有把粗重的妄想对治掉,就有可能会强烈干扰到定心,甚至掩盖对定心的体会。


其实,每个人都有定心,定心是我们的基态。


基态是物理上的一个名词,也就是电子处在最低的状态下可以被激发,跃迁到其他的能量态去。


我们讲的基态是在最底层的,所以我一般都用计算机来形容它。


比如,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游戏程序,电脑后台就在不停地运行,不管这个游戏是什么内容,电脑的后台都有一套操作系统在那里支撑运行。


我们所说的定心,就相当于电脑后台的操作系统


而一般落到分别或者我们的观念、思维、想的范畴的,已经属于妄想了。



禅修就是要让我们不思维、不思想,断绝对过去的攀缘,排除杂念和妄念,使心回到一种直接的感受力上面。


恢复到不再靠意识、分析或者概念来了解。


如果你能够恢复到这个地方,大概就属于定心这种基本状态。


定心起什么样的作用?


定心含有强烈的内在觉照


这样说很抽象,尤其讲到觉照,我们都读过《心经》,《心经》提到“照见五蕴皆空”,如果没有超越能所对立,就不要去谈什么叫“照”。


照是一种觉知的能力,但它不是凡夫能所格式下的认识,不是一种分别认识。


它能知,但不会落在能所对立上面,这样才称为觉照。


南传体系谈到觉知或者正知,这种正知或者觉知就是说,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是一种觉知,这种觉知一般都偏于所认识的对象上面。


所以,是属于所边的认知或者觉知。


还有一种觉知是不但能够认识对象,还知道心里是怎么运动的。能边跟所边是相互作用的,外面改变了,内心也同样在发生变化。


这有点像用照相机对准一个对象聚焦,我们的内心在触境时也是不停地在进行调整。


如果能够偏到心这边,就叫能边的觉知。


如果超越能所对立,不黏附在任何相上面,诸法却依然是显现的,显现而不粘,一般就称为觉照。


觉照是超越能所对立的,很多人体会不到。



觉照还要排除细昏沉和杂念、妄想,不能是懵懵懂懂的,心其实是非常明利的。


这时候,周围发生的事情在心中依然是显现的,可是心不会粘在对象上,这才是真正的觉照。


这种觉照,也可以把五根或者六根封闭起来,不跟外面的六尘接触,不让这种觉照跟外在连通,守住自己的内心。


也就是《楞严经》里说的“内守悠闲”。


比如,打坐时坐到感觉身体不存在了,就是你的身根触根被封闭起来了,不跟外面接触了,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失去方向感,整个人完全是眩晕的。


这都是根跟外面已经不产生接触,被封闭起来造成的。


可是,六根也可以连通到外面,去接触六尘产生认识,延伸到十八界来认识整个世界。


既可以封闭,又可以延伸,这些都是觉照可以起的作用。


如果你能很稳定地维持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多长时间都可以的话,就是定心。


总的来说,定心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明利的觉照能力。


它可以延伸到六根,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形成十八界,也可以内守悠闲,封闭六根与六尘的接触。


昏沉能够覆盖定心,粗重的妄想、念头也能干扰定心。


如果没有丢失定心,就可以在定心下修观来分析内心,而不是在思维层面上分析内心。


佛门修到定心就够用了,定心下如果什么都不做,可以对恢复身体基本健康和体力产生惊人的效果。


也可以用来分析你的内心,甚至能给你一种直觉的创造力。


从佛门的角度来讲,只要修到定心,就像物理学讲的电子处于基态(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的稳定状态),可以激发到任何一个层面上去。


也可以恢复到这样的“基态”来,定心跟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可以并存的。


哪怕你有思想、有分别、有思维,甚至哪怕很散乱、很狂乱,“基态”也并没有丢掉。


因此,我们禅修一定要修到定心。



大家都在看




曹溪法脉  东山再阐



福建 · 高峰村 · 东山寺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谢谢

柘荣东山寺
曹溪法脉,东山再阐。订阅号【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闽(2023)000024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