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
▼
为什么要选定一个对象,或所缘境作为我们专注的目标?
目的就在于调整自我的心态。
那么,我们凡夫的心理活动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在凡夫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心态局限了我们,怎样通过禅修的训练来突破呢?
如果我们不知道凡夫心态的特征,那就不知道为什么要禅修,也就不可能知道禅修想要改变什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凡夫的心态主要有哪些特征。
第一种特征,我们称之为“流动相”。
流动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比如,在听课时,突然想起某某人有没有来呀,他为什么没来,去干什么了,电话多少,我是不是要跟他联系一下。
因为一个人今天没有来,就延伸出他的联系方式、怎么能够联系到他等一连串的念头,构成一种流动相,也就是对象在不断流动和变化。
一般现代人的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面几乎达不到二十秒钟,就会转换对象,流动到另外的对象上来。
我们的心是不能够没有对象的,它会在不同的对象之间不断地更换、变化,所以这种心态是一种散乱的心态。
用新的对象去替代旧的对象,构成了这样的心流,我们形容它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再掰一个又丢一个,也有将念头一个接一个形容成江河竞注而奔流。
其实,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这个念头是比较粗的。
因为,心念其实不是一个接一个的,同时会有好多念。只不过相对比较粗,或者冒得比较大的念头,被我们捕捉到了。
只要我们一注意它,这个念就会不断相续下去,所有其他的小念头因为不被注意就被忽略掉了,完全无法被我们观察到。
所以,感觉我们的心好像只有一念一样。
其实不是的,我们同时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有人一边弹钢琴一边唱歌,这时候心里并不是只有一个念,同时可以有两个念,甚至更多的念。
只是有一个最明显、最强烈的念被你发现了,别的念被那强烈的心念抑制掉了,你观察不到而已。
我们凡夫的心一直都是这样散乱的。
要了解这种心态,只要把拇指拿出来,眼睛盯着拇指不要动,越盯越紧,越盯越用力,盯到心念都不会动一下。
如果心念动一下,大概你已经落到概念里面去了,这样就知道,我们的专注力能持续的时间其实很短。
第二种特征,我们称之为“局部相”。
局部相就是一种小相,它在佛门里有一个很专业的称呼,叫作“别相”。
有别相也有总相,如果心缘在一个局部相上面,就没有办法缘所有的相。
比如,我们认识张三、李四,却没有办法同时认识全中国的人名。
即使眼睛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其实也只是一个局部,这个局部就体现了我们凡夫认识上的局限性。
我们只能够认识到一个很小的范围,没办法全方位认识所有的相。
我们说耳朵是最圆通的,所谓“圆”是十方都能听得到,哪怕有障碍也能够听得到。
但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听不到别人在讲什么了。也就是说,耳朵也有局限性。
我们的触觉一定要碰到东西才会有感受,也依然是一种局部相。
所以,所有的认识中,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感知到的范围,几乎都是一种局部相,即别相。
第三种特征才是最根本的,我们称之为“能所对立”。
能所对立是所有凡夫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的、仅有的一种方式,甚至是对外界产生反应的唯一方法。
比如说,我认识张三、李四,这就构成了一个能所对立。我是能,张三、李四这些对象是所。
我眼睛看到这张桌子,这也是一个能所对立。
凡夫的认识都是建立在二元对立这样一个结构上面的,而所有建立在能所对立基础上的认识,或者知识以及所有的思想全部都属于世间法。
佛法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就是要解决怎样超越能所对立的局限,而达到不在这种能所格式下的一种高峰的、直接的、能够契入于实相的现量认知。
这是一种不再停留在能所格式下的认知。
我们经常所说的自己活动的范围、能够动到的范围、能够控制到的范围,都是以“我”为中心划定出来的。
把外界跟能控制的范围划分开来,然后认为这是被我认识到的对象。
笛卡尔有一句话叫“我思故我在”,我们可以问问笛卡尔先生:你不思的时候,在什么地方?
这个“我”,有时候过分投射到一个对象上,而把自己忘了,这叫“忘我”。
这种忘我不是无我,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太好。
我们知道了凡夫心态的特征,大概有以上三个。
第一个是最表层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都是这样的散乱,没办法专注在一个对象上超过二十秒,不断在对象上变化、流动,构成了一连串的心流。
第二个是我们的心只能认识到小相或者叫局部相,佛门的术语叫别相,没有办法同时认识所有的对象。
第三个是最深、最基本的特点,也是我们凡夫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能所对立。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样的架构或格式,所有的认知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普适于所有众生的认识方式。
因此,佛法尤其禅宗要让我们解脱,就是针对能所对立的这个关键之处下手,去突破这一认识结构,从而超越能所,契入空性。
如果做不到,那么真正通达彼岸的根本智慧就无法产生,也无法现量契入空性而走向解脱道。
大家都在看
曹溪法脉 东山再阐
福建 · 高峰村 · 东山寺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