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多年 还只是个门外汉?为什么说:禅行始似入门?

文摘   2024-11-14 08:13   日本  





点击播放
聆听修禅要决





上一回我们讲到天性散乱、心态不稳定的人,能不能学定,并得到修定的利益?

-

佛陀波利回答,就连猕猴尚能坐禅,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之所以大家觉得学定难,不过是积累不够罢了。

若如今再不开始修习,还要更待何时呢?








答 /

经曰:「闻思尚如门外,禅行始似入门。」修禅下至一念,福尚无量,岂一生殊可不学也。未能全学者,幸可兼修。讲说之人,虽复广议禅法,且如说食而未入口,至于禅行,始如饱飡美食也。昔有国王闻禅之益,虽理国务兼复习禅,况出家之人落发屏缘息心无事而不少学,岂是人哉?


我们刚学过《瑜伽》里的「八断行【注一】,第一个就是「欲」,你想要干什么、干什么都需要明确目标。「欲」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佛菩萨的发愿,就是想要干什么。所以各位同学现在一定要想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大部分出家人都是不想干嘛,所以一辈子活得行尸走肉般,连点精神气都没有,精神面貌走出去跟社会人都没得比,这是不应该的。我们要有点志气、至少活得像个样子。


现在觉得难,是因为从前未曾学过,出家、修行都积累得太少。一个真正出家、想要修行解脱的人,你让他到极乐世界、到哪个地方去享受,他都觉得没意思。当个法师,是多么荣耀、光明的事啊!这就跟因果、过去三世有关:你的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现在只是因缘而已。所以我们有条件,就该拼命学,不能够错过、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如果活到四十岁还觉得没把握、心里没点底,甚至觉得该学的还没学,就要着急了。


在藏地,有寻找活佛的传统。他们会用最好的师资去培养,如果这个人过去有学,他一接触就喜欢、马上就能学会,这就是过去的因缘被引发。但也要学、也要经过教育。再比如佛陀,从兜率院下降到这个世间,来了也要经过入胎、出胎,同样要跟很多老师学习。但他学得很快,比我们快多了。


因此,福德资粮只要有机会就要积累,有积累就不会没有掉,大家要相信因果,这样你的福报才会越积越多。不一定要积有形的福报,无形的福报才大。《金刚经》明显告诉你,因为没有福德才叫多。


接下来佛陀波利继续回答:「经曰:闻思尚如门外」,广学多闻,学习理论、思维、积累大量知识,这些都还在门外。「禅行始似入门」,只有实修了、尝到点那个味道,才真正有点入门了。闻思是为了禅修、为了解脱、为了菩提大道。而实修一定要从禅门或者禅修这条路、这个门路下手。


「修禅下至一念。福尚无量。岂一生殊可不学也。」哪怕只有一念,比如打坐时,有片刻的安宁,控制妄想减少一点、或时间延长一点。哪怕只是很短暂的、妄念能够停下来、第六意识减弱,你的身心都会受益无量。



比如大家在这里修禅,最低都能得到休息。再往深一步,可以观察身心,这也是一种学习。这样的环境、饮食、以及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相应的运动让自己每天疏通一下,而不是坐在那里紧绷、紧张、担心,把这些都放开些。如果一直在恐惧、焦虑中,被这些烦恼覆盖,各方面把自己先碾压一番,哪还能有活力呢?要知道,生病就是由于身体和很多心理上的问题、障碍没有清除。


认知不够,不知道怎么办,导致很多东西乱来,就会带来更多障碍。通过禅修,如果能尝到一点味道,从未休息过的你,忽然得到一个「大休息」。再来,你能够观察到以往观察不到的层面,发现原来底下是这样。发现了才能改变,不再懵懂。譬如修习耳根,只要掌握了,解脱绝对没有问题。


经典中讲「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不是解脱吗?真正修耳根就是不要去顾这些声音,管它什么锣鼓喧天、念佛声、施工噪音,这个声音就像你站在那里看着流水,你的心力穿透这个声音,入了这个声音,声音像流水这样过去,你就像石头一样。水流过去,碰到你的觉性、正知……不是充耳不闻,照样接触,但不会粘在那里,这才叫「入了流、忘了所」。不要顾这些声音,是你要把这些东西全扔在一边。比如我拿一个东西丢在一边,不管了、不注意它,这个声音对你会干扰吗?这就是「忘所」。我们要学会丢东西,丢不掉才痛苦。如果你能把对象丢掉,还会痛苦吗?


所有的痛苦情绪都是因为我们抱着一个东西,不管有形无形,有意识、无意识,总之就是抓住一个。这种心理特别复杂,你的心一直被控制、被抑制着,精神怎么会好呢?怎么能够活得光鲜亮丽呢?


如果我们观察清楚了,发现问题,比如对身体有觉知的能力、知道哪里不对,就可以控制和调整,用心来调身。我们现在大都是以身来控,比如修法时,你们用身体向外撑,就是以身在控心。如果分析就是这样,找一个东西来给你依靠、来控制你的心。慢慢学会身心协调,再厉害则是以心来控这个身体。力量大的时候,你会发现是有把握的,那你肯定就可以调整。


这里讲「岂一生殊可不学也」,这一辈子怎么可以什么都不学呢?有学跟没学,是不一样的。「未能全学者。幸可兼修。」我们现在也不算是全学,按道理应该全学,所有正见都为此而来。后面会谈到禅修跟闻思的关系。懂得禅修,也是多闻,起码要对这个领域是清楚的。即便没有办法投入全部精力,至少也应该每天学一学。像禅宗早晚要入禅堂,没事就要进禅堂。




「讲说之人。虽复广议禅法」,现在很多法师天天谈禅,什么弃五盖、诃五欲,讲得头头是道;「且如说食而未入口」,但说了半天,实际却没有吃到,犹如「说食不饱」「数他珍宝」,就像银行里的收银员天天算别人的钱,可一分都不是自己的。


「至于禅行。始如饱餐美食也」,如果能好好修禅、行禅,等你受益的时候就叫「饱餐美食」。如果能够获得轻安,起码在这世间,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更不要说四禅的离生喜乐、定生喜樂、离喜妙乐、舍念清净了。古代人为了追求更高享受,他们只有去禅修,哪怕儒家,到了宋明理学,几乎都要打坐。像王阳明教书,带学生先打坐,朱熹也教了很多人打坐。说不如做,真正的「闻思修」,闻思是为「修」服务的,如果闻思学了一堆却不去做,也是学不会的。


最后佛陀波利举了一个例子:「昔有国王闻禅之益。虽理国务兼复习禅」,曾经有一个国王听闻修禅的利益,即便是管理一个国家、国务繁重,也还要兼顾习禅。「况出家之人落发屏缘息心无事而不少学」天底下最忙的国王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剃了头,决心出离、放下万缘的出家人。「落发」就代表你要出离,如果不是为了解脱,那不必出家。若只是想做个人就好,那就回社会做,不要在佛教做。占着这样的身份,干社会上人干的事情,肯定别扭,这种大概出家很难成功。如果出家人不干该干的事,「岂是人哉」,人家就直接反问:这样是人吗?

我们天天讲「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人家没事是没有世间事,不是不干事。干的事,是佛法。没有人我是非的事,只有为三宝、为众生、为法身慧命的事,为解脱、为菩提大道、普度众生的事。

所谓「出离」,是要出离这些生死的事,对它不感兴趣,不是讨厌,不是嗔恨、不用排斥。

关键是你决定不该干的不干,干该干的事,这叫菩提大道。



/

八断行,即八种勤奋修行的法门,即欲、策励、信、安、念、正知、思、舍。在禅定修行时有五个阶段,以此「八断行」灭除不净恶业,对治懈怠、忘教授、沉掉、不作行、作行五种禅定的过失。一者「欲」,谓起如是希望乐欲;我于何时,修三摩地,当得圆满。我于何时,当能断灭恶不善法所有随眠。







《修禅要诀》第六回 













《修禅要诀》

01

一问 学定多难 」

第一回

修行方法千千万 只是你不懂「要诀」


第二回

 千年前的「快问快答」 主打一个不懂就问


第三回

困扰修行人的「千年疑惑」:我们这个时代到底适不适合修禅?


第四回

修得不对,真的会走火入魔吗?


第五回

天性散乱、心态不稳的人该如何获得禅定的利益


第六回

学佛多年 还只是个门外汉?为什么说:禅行始似入门

‍‍


02
 二问 四威仪易脱互修 」

03
 三问 习禅依何法? 

04
 四问 修禅以何方便? 」

05
 五问 渐次二入 」

06
 六问 修定是否多闻? 」

07
 七问 禅修与戒律 」

08
 八问 何法速定 」

09
 九问 定中各相 

10
 十问 出禅入禅的正确做法 

11
 十一问 修禅诸魔事 

12
 十二问 修禅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3
 十三问 禅定与解脱生死的关系 







—  谁适合学 — 
  • 想要了解禅修、对坐禅感兴趣的人
  • 有过禅修经历、想要深入实修、了解如何检验自身功夫的人
  • 佛学爱好者


— The End —

《修禅要诀》主讲人: 传明法师,现任广东佛学院曹溪学院常务副院长、导师,南华禅寺首座、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东山寺住持。自1991年毕业于闽南佛学院,至今三十余载,常年致力于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参与编写多部佛学教材,曾出版禅修专著《无正见 不解脱》(2016)、合著公案通判《花出青嶂》(2008)。


曹溪法脉  东山再阐


福建 · 高峰村 · 东山寺




图片/ 大白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谢谢

柘荣东山寺
曹溪法脉,东山再阐。订阅号【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闽(2023)000024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