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法修行能帮助你突破内心的认知障碍拓展生命的维度?

文摘   文化   2024-10-19 08:07   上海  




学人简介






昵称:大树

学龄:10年

师父:释传明

禅修:5000坐+

已学:《金刚经》

         《无正见不解脱》

         《解深密经》

         《圆觉经

         《唯识三十颂》

         《六门教授习定论》

         《修禅要诀》

         《二入四行》

         《信心铭》

         《顿悟入道要门论》



 01#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按照广义相对论,空间、时间不仅与变速运动有关,而且与物质的质量、分布状态有关。


它指出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


它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颠覆了牛顿的时空观,也颠覆了人类关于宇宙的传统认知。


1925年,在以泡利、海森堡、费米、薛定谔等为代表的科学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量子理论得以创立。


在其后的3年里,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的维度上,再一次颠覆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全球物理学家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科学作为近现代人类社会飞跃式发展背后的主要推手,其具备的基本特征就是“开放性”。


开放性的思维、开放性的信念系统,开放性地怀疑人类习以为常、约定俗的方方面面,开放性地怀疑人类认知世界的一切前提假设。


因为,在科学先行者的眼中,限制人类发展和认知世界的不是资源、不是金钱、不是知识,不是技术,而是僵化、封闭的思维和信念系统。


 02#

2016年,我完成了跟随师父学习禅修后的第一个1000坐。


在修学佛法最初的这两年里,我所获得的最最重要的体悟就是:用开放性的态度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知世界。



由于在2014年之前,我已在心理学领域学习了超过十年,加上这两年在佛法中的浸润,让我更为深刻地体会到:


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结果的关键,不是其思维的内容或行为的方式,而是其心智的模式。


对于封闭型的模式来讲,当任何内在的念头或外在的不同信念,试图突破固化的信念边界时,内在的能量不是被阻挡就是被卡住,对抗或摩擦就此产生,痛苦或烦恼也随之而来。


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生中,大部分痛苦和烦恼的基本产生模式。


具体来讲,当一个人抱定某一个信念时,其很容易发展出基于这个信念的僵化性思维,并决定其相应的行为方式。


当在他/她的世界中,一旦出现不符合这个信念规则的人、事、物时,其内在和外显的行为反应模式不是排斥、对抗或斗争,就是屈就、漠视或回避。


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曾经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因此,凡是被我认定为“不努力”的人,我要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要么索性就远离甚至不再交往。


凡是被我认定为“不努力”的事,我都避免去做。


譬如:看电视、外出娱乐、家族社交活动、睡懒觉等等,我甚至不能接受所有的节假日。


因为,休假在我看来就是不努力的表现。


后来,在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高度紧绷的努力后,我获得了一些看起来还不错的成绩。


2001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前往了泰国。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踏上了位于泰国的PhiPhi island。


当我脚踩着乳白色的细软沙滩,面对一望无际翡翠色的大海,我想要面向大海,纵情地欢呼


但是,就在这个念头起来的那一刹那,我惊奇的发现自己的身心竟然完全不受意识的控制,不仅无法欢呼,而且内心没有丝毫开心或放松的感觉。


我转头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方圆几百米的范围里空无一人。


在我快速排除了,自己不是因为怕人笑话而不敢纵情欢呼后,我的意识立即陷入了“逻辑无法自洽”的混乱。


我条件反射式的用习惯的逻辑快速地反问自己:“难道我不努力吗?我的事业不成功吗?我不觉得开心吗?”


得到的答案都是,No!


“那为什么我一点也开心不出来呢?我怎么连自己也控制不了呢?”


量子理论“不确定(测不准)原理”的提出者海森堡曾经说过:


“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其错误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借用海森堡的话,就能很明显地发现我对于“努力”和“成功”这两个前提概念的僵化性认知,正是造成我困扰的主因。


究竟什么是“努力”?什么又是“成功”?


我难道已经知道了所有的努力形式了吗?成功仅仅是指事业、财富上的成就吗?


当我抓住这个信念的时候,甚至都没来得及仔细思考上述疑问。



我只是匆匆忙忙地在自己的生命中,划了两个小小的圈圈。


固执地认为,只有出现在第一个圈内的这些才算是“努力”,只有出现在第二个圈内的那些才算是“成功”。


只要不在这两个圈圈内的,我都一律排斥或忽略。


此外,我还在第二个圈圈的背后,悄悄地隐藏了一个叫做“开心”的圈圈,并在它与第二个圈圈之间,理所当然地划上了等号,认为只要成功就一定会开心。


所谓“二元心智”就是这样一种封闭、僵化的模式,先画地为牢,然后牢牢地抓住自己划定的圈圈不松手。


这种模式的必然结果就是形成单一、狭隘、僵化的思维和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僵化的生命状态。


“努力”也罢、“成功”也好,其只是人为创造出来作为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的虚拟抓手,这些抓手本身并不是实有或者固化的。


我们的生命需要这些抓手。


但是,当我们忘了它们只是虚设的概念,并且牢牢抓住这些抓手,而拒绝松开时,我们的生命也就此被局限


 03#

记得我第一次去厦门拜见师父的时候,师父就为我开示了“缘起性空”的正见。


在之后跟随师父禅修的22个月里,经过持续的学习和实修,我这才对过去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空性”二字,有了基本的正确认知。


原来“空”并非说的是“什么都没有”。


而“空性”则相当于是开放性,即向一切因缘开放。



所谓“缘起性空”,则是揭示了宇宙万有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没有任何一法(包括:生命、物质、现象、心念等等一切)可以独立于其它的法而独自显现。


也就是意味着,世上没有任何的生命、物质、现象、心念具备自己成就自己的特性,这被称之为“性空”或“无自性”。


以我们的信念为例,无论什么样的信念,都是建立在时代、地域、社会环境、信念创造者的经历,以及数不清的其它各种信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其中任何一个基础的改变,都有可能引发这个信念本身的坍塌


就好像在古时候,社会普遍的共识是,贤良的女性是不能抛头露面在外工作的。


而如今,这样的信念则会被视为是对女性的桎梏,早已被现代社会所抛弃。


当我渐渐理解了“缘起性空”的真意后,随着持续的禅修,我发现自己原有的封闭型心智,被慢慢地打开了。


自己牢牢抓住各种固化信念的手指,也正不断地慢慢松开,看待事物时拥有了不同过往的多维角度。


我也逐步体悟到,原来师父传授的月轮观是一种直接打开心智的高明修法。


我学会了去观察、欣赏并接纳,过去被我挡在封闭型心智以外的各种不同信念。


当我需要它们的时候,就借助它们向上攀登。当抵达了目标后,我也不再紧抓着它们不放。


我终于找回了久违的身心皆松的状态。


当心智一旦被打开,我发现一个人的生命维度也将随之展开,生命将变得丰富多彩、自由灵动、充满活力。


可见,对于一个有志于探索人生、突破生命枷锁的人来讲,“打开心智、松开执念”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写于2016年12月



大家都在看



曹溪法脉  东山再阐



福建 · 高峰村 · 东山寺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谢谢

柘荣东山寺
曹溪法脉,东山再阐。订阅号【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闽(2023)000024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