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修行人的「千年疑惑」:我们这个时代到底适不适合修禅?

文摘   2024-10-24 08:13   印度尼西亚  

点击收听


上一回我们讲到沙门明恂,虔诚恭敬的向佛陀波利请法,希望他能借此机会「具说禅要」,具体讲一讲禅法的关键要领。
波利就回答道:禅法渐授,不合顿说,何得具陈?
他说禅法需要渐授,而不是「顿」的。修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讲清楚的,一定有次第、是一层一层递进的过程所以一般需要慢慢讲授。可见讲禅修这个事情急不来,大家不要以为好像现在懂了就够了。禅修一定要跟着人,慢慢的边修边看:自己到底有哪些问题?出现的状况是怎样的?
这是以「年」来积累和计算的。如果一直没有刻苦、认真的投入,那大概也学不好。所以他说「不合顿说」,不适合一下子、全都讲给你,这是做不到的。要知道修禅需要经验传授及理论传授,再来是每个人的问题都千差万别,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这当然是如实而说的。「何得具陈」,「具」是完全的意思,没办法很完整的把它表达、陈述、说明清楚,当然这也有谦虚的意味。
|问:仰承既欲西还,渐授即当无寄,佛法既有开制,幸赐勿阻机缘。|
接着明恂就讲明,见到您机会难得,您又要回去,「渐授即当无寄」。渐授大概是没有希望了,如果现在请您慢慢传授,时间来不及,我们怕就没机会了。「佛法既有开制」,有开遮持犯,讲要开方便门。「幸赐勿阻机缘」,请您不要阻断这次的机缘及我们求法的渴望。禅宗有个词叫「啐啄同时」,讲的就是机缘。「机」是我们跟老师有没有这个缘分,要有机会、有缘分。如果他不愿意传授,大概就是有缘无分了。当年义净法师到西天取经时说: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后人往往把这个看得很容易,大概那代人才有这个感受。
|答:据此实亦可矜(怜),但可有问随说耳。|
下面波利答道,听完这里的实际情况,觉得情有可原,的确很可怜;他被说动了。那有问题就问,我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没那么严肃,也不一定很全面。你采访我,问到点上,我就给你回答。如果没有实修,被问到这些问题,大概是回答不了的。如果自己没有探索过,是解决不了这些疑惑的。所以即便不能很系统的讲,也要把一些关键的地方简单扼要跟人家讲清楚。
教授禅法,以前的传统就是:教完以后,学生修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和感受,要跟老师讲。老师如果觉得你已经到了某个地方,就会继续给你引导。老师就像向导一样,不会给你讲一大堆理论。因为讲完以后,如果落实不下来,或者对理论不够熟悉,也用不上。
|问:有人言:经说禅定牢固者,如来灭后第三五百年也。时今远矣,不合修禅,若据此言,合修禅不?|
这里问到这个年代适不适合禅修?当时可能有人有这样的言论。
这个问题是《大方等大集经》中提出来的。说有五个五百年,将佛陀灭后两千五百年期间,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五百年叫「解脱坚固」,佛陀时代解脱的人非常多;三言两语,须发自落,俨然一副「老僧入定」就立马开悟。到了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从佛陀涅槃后算五百年、再过五百年,第二个五百年,期间修禅定的人特别多。第三个五百年是「多闻坚固」,第四个五百年是造寺、建寺院坚固。最后一个五百年是「斗争坚固」。如果我们去看中国佛教的发展,确实是有这几个时代特征的。而我们现在连这两千五百年内都算不上,如今佛历二五六八年。五个五百年,已经从解脱、禅定、多闻、建寺,到斗争都已经过掉了。
本论成文在唐代,大概是在第三个五百年间,也就是「多闻坚固」。我们知道当时唐代有「八大宗派」,弘扬一部经论、甚至一个体系的特别多,创宗立派十分兴盛。所以这里的问题就是说如今到了「多闻坚固」,离修禅定的时代已过去很久了。如果按经典所说,我们现在还适不适合修禅定呢?
经典虽然做了这样的划分,还有像「正法、像法、末法」另一套体系,但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关键是看我们内在的认知是什么?正见是什么?你的身口意三业在干什么、有没有在佛法、在道上面?有没有发心?想不想解脱?这才是关键。其实每个人内心上都会有这些经历:是多闻、是禅定、是解脱、还是在造寺、斗争,也发生在你的心里。


|答:经亦广云修禅,若据佛本不灭,何论之久近也。西方现今坐得四禅八定者,其数极多,不可胜计。若言不合,其事如何?三慧之中禅是修慧,今时岂可但学闻思不许修也。此言偏据极,非通说。虽引佛经,其间非无邪正,且于圣教偏举一文以蔽多义者,此当魔说耳,深可察之!深可察之!」
提问者举出经证来,回答的人也举经证。你问适不适合修禅,可经典里面劝我们修禅的,包括很多祖师大德的开示语录都在讲要修,怎么可以不修呢?下面他就分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以胜义谛来答。「若据佛本不灭」,你看佛有生有灭吗?生灭、增减、来去、异同、常断,通通是建立在一法上来谈的。而佛本来就不灭。我们讲佛涅槃,是按世间世俗的说法,并不是胜义谛来讲的。胜义谛讲「不生不灭」,佛哪有生、灭啊?所以从究竟、了义、胜义来说,生灭是谈不到的,「何论之久近也」,又哪里有什么远跟近的问题呢?这是第一个胜义谛的回答,很典型的禅宗的回答。
二、「西方现今坐得四禅八定者」,这里「西方」指的不是我们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而是讲西域、印度这一带。他说现在打坐修禅的人,获得四禅八定的比比皆是,「其数极多」。在佛陀波利亲身的经历里,获得跟世间外道共同成就的「四禅八定」的人多得不得了,「不可胜计」,算都算不过来。如果你要说这个时代不合适,这又该怎么讲呢?所以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可以禅修,毫无疑问的。只要是人、有主动意识,想要修,都可以修。要不想修,那理由就很多了。比如你们坐在这里都不想修,也不想用心,说自己身体不好,也不做任何努力,这是要不得的。
三慧之中禅是修慧」,闻、思、修叫「三慧」。大家学过《解深密经》、《辩中边论》通通都讲到三慧。「禅」就是属于修慧的,「闻」跟「思」是要听闻正法、了解法义,能够理解,正确的解读。然后依这个法、明白以后就要落实到修。所以修慧不是靠思维或者听闻、阅读来获得的,它一定要落实到你的实修、跟禅定配合。今时岂可但学闻思不许修也」,如今多闻的时代,不能只听不修,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年代也是这样,光是喜欢学、也有学习能力,但实修一点都跟不上,是行动的矮子。这就像吃饭,光看菜谱不去做饭,也不吃,这样学去何用呢?
此言偏据极」,就是说这个观点讲得很极端,引证也不充分;不是通说,不是普遍、推广的例子。虽然提问者引用了《大集经》中讲到的五五百年各自的特征,但所引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下也有对或不对的。佛经固然没有邪正之说。在佛经的概念里,如《大智度论》讲到「五人说经(见注释),佛经也有「了义」跟「不了义」、「胜义」与「俗义谛」、有无方便?是否究竟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切不可断章取义,在不了解全貌时就以偏概全。要知道,任何观点都有可能排除跟它不协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多看,最好能了解它的整个体系,这样才不容易产生偏执。
且于圣教偏举一文以蔽多义者」,下面就讲了理由,为什么你引的经有时是对的,但也有理解错误的时候呢?因为「偏举一文」,就是很局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我们很多人写东西,常常讲得不够圆融、不够开放,没办法站在一个高度来含摄,而是在很低级的层面上来排他。
因此,并非是佛经讲的不对,而是我们对佛经的引证,解读得不够完整,自以为是,排斥其他,这才是错误的。「此当魔说耳」,这样的说法就破坏了佛教、断人修禅定的想法,这跟魔说又有什么差别呢?后面佛陀波利用了两个「深可察之」,劝诫学人一定要谨慎、慎重。对于是否合适禅修的问题,引用的论据也应该深入、仔细的观察,不可妄下定论,以免断人慧命。
到这里是佛陀波利解决的第一个关于禅修的问题:这个时代适不适合修禅?
回答是:完全可以。

【注释】
「五人说经」:有五种人说法,即佛说、佛弟子说(声闻、菩萨、祖师大德)、诸天(天人,如帝释等)说、仙人说及化人说。


互动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过去了千年,
身处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
我们还适合禅修吗?##
留言中与我们分享




《修禅要诀》 
01
「第一问 学定多难
第一回
修行方法千千万 只是你不懂「要诀」

第二回
 千年前的「快问快答」 主打一个不懂就问

第三回
困扰修行人的「千年疑惑」:我们这个时代到底适不适合修禅?‍‍


02
「第二问 四威仪易脱互修」

03
第三问 习禅依何法?

04
第四问 修禅以何方便?

05
第五问 渐次二入

06
第六问 修定是否多闻?

07
第七问 禅修与戒律

08
第八问 何法速定

09
第九问 定中各相

010
第十问 出禅入禅的正确做法

011
第十一问 修禅诸魔事

012
第十二问 修禅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013
第十三问 禅定与解脱生死的关系







-谁适合学-
  • 想要了解禅修、对坐禅感兴趣的人

  • 有过禅修经历、想要深入实修、了解如何检验自身功夫的人

  • 佛学爱好者



— The End —

《修禅要诀》主讲人: 传明法师,现任广东佛学院曹溪学院常务副院长、导师,南华禅寺首座、福建省佛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东山寺住持。自1991年毕业于闽南佛学院,至今三十余载,常年致力于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参与编写多部佛学教材,曾出版禅修专著《无正见 不解脱》(2016)、合著公案通判《花出青嶂》(2008)。


曹溪法脉  东山再阐


福建 · 高峰村 · 东山寺




图/ 影子JL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谢谢

柘荣东山寺
曹溪法脉,东山再阐。订阅号【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闽(2023)000024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