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濠金,小学数学一级教师,教龄6年。现担任富教小学数学科组长,秉承着“发现学生优点,培养学生信心,展示学生才华,着眼学生未来”的教学理念,不断鞭策自己成长。曾获得顺德区优秀班主任、广东省班主任创新管理能力大赛二等奖、连南瑶族自治县优秀支教老师、顺德区教育学会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顺德区原创题设计比赛一等奖等。
阅读书目推荐:
【简介】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被看见、被关注、被尊重、被支持?如何让学习同时成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共处的过程?如何基于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深度社会联结和协作中学习,进而提升自我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如何让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理念在课堂中有效落地?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逻辑自洽、结构完整、行之有效的行动范式与操作指南。
读《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有感
顺德区富教小学 罗濠金
一本好书,读了之后除了受益匪浅,我觉得最让人热血澎湃的是,他的实用性很强。有读完以后很想马上实操的感觉。该书就是给了我这样一种感受。因此本人强烈推荐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大家看到题目“社会化”学习,其实是什么呢?是一种高大上的新理念?是只有发达地区才能实现的课堂教学?还是其他?狭义上来说,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组合作”。怎么样?是不是很惊讶?“小组合作”不是很久之前的学习方式了吗?难道又是换汤不换药的理论?不,当你仔细阅读完之后你会发现,里面的社会化学习,可不是简单的“小组合作”,本书最大亮点,这是一本实践手册,手把手一步一步地教你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育人方式的创新,也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可能路径。本书从如何组建学习共同体?创新课堂评价?设计社会化学习单?完成社会化学习单?组织组内共学?组织质疑深化?组织当堂检测?以及介绍社会化学习典型课例这几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阐释。基于学校场域、课堂情境的狭义的社会化学习,其实就是指学生在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指引下,通过与学习共同体内其他成员持续、深度的合作与对话,在充分的协商与建构过程中,既获得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又获得社会情感能力、社会适应性等社会性维度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从框架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化学习课堂模型主要有“独立研究”、“组内共学”、“质疑深化”、“当堂检测”四个模块组成。其中独立研究一般在课前完成。而“质疑深化”模块则是该课堂的核心。在这一模块中,教师结合“组内共学”时各团队提出的核心问题,组织各学习共同体开展进一步的师生、生生、组际对话,以推动学生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单一走向多元、由肤浅走向深刻、由零散走向结构,有效深化学生的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我将从“质疑深化”这一模块谈谈我的收获。质疑深化是该课堂的核心环节。主要是先由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出核心问题。然后引导全体学生针对核心问题展开互动过质疑。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科理解,形成认知结构。阅读本章节后,我认为张老师的处理非常有参考价值。首先在实际的课堂中,不同小组提出的问题,往往质量不同,也有相似的。因此可以按照问题分类,问题筛选,问题排序这三个步骤进行展开。问题分类时,可以把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然后再进行分类。最后淘汰无关联的问题,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有学生提到“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虽然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但是与本课的学习目标关联度低,我们可以放在以后得学习中学习,本节课暂时不讨论。这样的做法,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筛选完问题后,我们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讨论和思考了,如何排序呢?张老师提出了有两种类型的编排方式,分别是中心辐射式或逻辑串联式。更让我惊喜的时,张老师还提供了在现实操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来不及梳理核心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课前谋划、课中规划、组长协助等方式解决。如果我们想要的核心问题没有被提到怎么办?我们可以采用相似问题的改造、增设“N+1”组,或者教师现场追问。其实学生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还可以纳入到我们的备课本上,甚至可以为班级创建一本“每日小组提问本”有效地提高课堂效能。接下来学生和老师结合刚刚梳理的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师生、生生、组间交流、互动、质疑,将质疑的结果以结构化的形式进行板书。首先弥补学生独立研究和组内公学的不足。深化学生的思维。如何组织这一核心环节。张老师给出了5个步骤:①理解问题:解读提问、追问澄清,先搞清楚问题指向是什么?②组织答疑:此时需要教师精准研判,如果大部分学生能解决,就让学生进行答疑,如果只有少数的同学能解决,那就进行二次讨论。③教师深化:首先是澄清想法。明晰内涵、厘清概念。追问过程,追问学生想法的思考过程,把思维可视,让全班都能听懂,然后比较勾连,迁移学习,最后是深挖本质,帮助学生透过知识表象,深挖本质内涵。④完成板书:呈现结果,结构表达,师生共创,让板书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通过这样的路径让学生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多元,从肤浅到深刻,从零散到结构。拜读完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实践手册》,我感觉到这样的课堂可以做到以下四点: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是课改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社会化学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共同体的学习中,互相影响,交流,促进。落实核心素养。社会化学习理论最先是由班杜拉提出,张老师把该理念进行本土化转换,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化学习。界定了社会化学习的内涵,提出了社会化学习的概念,借鉴国外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并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出发。理论的落地往往是最难的,但是整个学习的操作过程,绝不是靠老师的布置、指令去完成,而是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时社会化学习过程的具象化,也是学生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学生改变了,学会合作,让学习后进生得到了环节,学会以群体学习为学习利益所在,学习方式改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志向树立起来了,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了。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很少有一本书让我觉得操作性如此强,在书中还有很多方法和细节让我耳目一新,在新课标背景下,我觉得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工具书。值得大家关注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