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珠,毕业于岭南师范学院,现任李介甫小学数学科科长。曾被评为大良街道优秀教师。在全国小学生学习能力测评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曾参与省级、区课题并担任主要任务,主持校级课题并获二等奖。获大良街道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大良街道教学能手比赛二等奖、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顺德区论文评比一等奖等。
阅读书目推荐:
【简介】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品质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它提出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数学课程观,本质是实践的数学课程观。一共有六章,分别从数学作为情境性实践,数学作为认知性实践,数学作为社会性实践,数学作为伦理性实践,数学作为反思性实践和数学作为互助性实践这几个部分呈现。
读 《数学作为学习共同体 :一种新的数学课程观》心得
佛山市顺德区李介甫 李美珠
学习共同体,契合了我国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自引入学习共同体以来,各地积极推行,收获成效不胜枚举。在学校给的书单中,我被这本书名吸引了。读完后,我感到很庆幸,“盲盒”很惊喜。本书展示了合肥市蜀山区推进的“品质课程”项目中的十二个案例。所呈现的课程案例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五个方面与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数学课程观紧密相连,他们共同构成了数学学科课程的整体架构。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数学共同体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有较多尝试,尤其这几年,我在参加或者观摩各类数学教学比赛中,时常会见到。这种模式,它是可以拓展学生认知范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以下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浅显心得体会: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发展的不平衡,使其个人差异变得更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因此构建学习共同体,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学习和生理特点,以此超越学习时空的限制,真正发挥作用。
教师主动了解共同体的理念,学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建设学习型社区,利用社区进行活动和展示学习成果。在案例里很多学校的课程结构是有包含类似工作坊或者社团的形式的部分的。例如案例中合肥市蜀山小学创设的“奇思数学”课程结构中所包含的奇思工作坊,又分行者工作坊、群英荟萃工作坊、满天星工作坊。每个小工作坊都有一至两名骨干教师和三至五名青年教师组成,老师们有日常常态化的交流讨论,也有定期的研讨研究活动。工作坊之间有常规化的听课,学习有计划性的专题研究。奇思社团里有珠心算,百变思维,数学迷宫,数学俱乐部,数学故事会、华罗庚基地。社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儿童的兴趣,比如动手操作,实地考察与测量等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和机会,让儿童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社团建立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用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案例展示,让学生逐步了解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理念,其次老师还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照顾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仅要承担教育和教学任务,而且要成为学生的亲人和朋友,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服务,而这个学习资源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活动要求,还要结合老师们的特长。另外,教师只有真正参与活动才能明确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问题,并且知道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可以成立课前或者课中或者课后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例如案例中合肥市潜山路学校创设的“五环节”课堂导学模式,构建一种新型课堂文化,旨在提升儿童学习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新形式。此模式在交流展示环节,采用的是以下步骤。先成立四人或六人的学习小组,分组合作讨论解疑,教师主动参与小组交流,与学生共同讨论。在活动中儿童能够展示解答问题,反映对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领悟程度,这是学生的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而老师此时要成为倾听的示范者,深入小组,了解学生学习和交流情况,收集学生不懂的问题或交流中生成的问题,加强针对性指导。在交流结束后,老师根据学情,组织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这个环节设置使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拥有了更多的对话机会,也让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成为可能,让学生自主协同学习成为常态,在协同对话中获取知识,提升了学生与他人和谐共生的能力。在相互交流启发后仍不能解决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够深刻的地方,教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恰当点拨,因此这个教学模式还设置了点拨提升环节。
首先,数学学习共同体需要保证数学学习资源切合学生的特点,资源体现可以在课堂教学上,也可以体现在拓展课程的开设上。资源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学设计时可增添多一些可以直观感知的图片视频,例如我们五年级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的时候,可以配上具体的问题进行列举,让学生既可以区分问题的特征又可以在思路上建立联系,而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利用身边趣味性的情景,使学生记忆更深刻。资源体现在拓展课程的开设上。例如案例里的琥珀小学创设的“灵动社团“课程。这些课程是教师根据校本课程的定位方向以及自己擅长的领域确定的。学生根据现有的水平及兴趣爱好,选课报名,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合肥市华府骏苑小学的案例中的“灵慧数学”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开设与之相关的拓展课程,经历拼搭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在拓展课程中,学生感受图形之美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空间观念。不管是哪种,都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在数学思维的牵引之下,采用小组辐射性激励的方式,切合学生的特点,营造了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
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升评价的科学性,首先,教师需要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可以通过量化加分,语言鼓励以及奖励等方式。其次,老师需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针对小组合作进行量化积分,另外评价需要与周期性的奖励相结合,每周进行一次汇总,汇总后需要教师进行表扬,这样可以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数学核心素养。
本书中每个案例呈现的都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其中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在履行相应的规则前提下,根据数学课堂的目标,给每位共同体成员分配相应的任务,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共同讨论,发言,借鉴同伴帮助,获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组织让学生更容易产生探究学习的本能,而探究学习的本能是小学生进行数学深度学习的开始。“学习共同体”这种将师生、生生作为构建成为统一数学学习任务的“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数学。
本书中的12个案例,通过分析具体的课程情境厘定学校课程,制定课程目标,各个学校在表述上本质存在着共同的特征,都是从“知识”走向“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合肥市蜀山小学的“奇思数学”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让数学学习从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形成素养。而在厘定学校课程上绝大多数都是将知识进行了梳理分类,更多体现了大单元教学设计。拓展课的开设中,更好落实跨学科融合教学。
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作为任务通过交流与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引导,使双方共同发展与进步。在课程的创设、实践探索、实践验证和归纳提升的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差,认知水平还有知识经验的限制,教师需要进行深度教学,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总而言之,本书12个“品质课程”的探索案例给我展示了数学课程文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全新面貌,让我初步感受数学作为实践性的学科,就是带领我们突破“认知人”的限制,寻找“现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