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 播种“慧”生长的种子——读《俞正强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20例》有感:顺德区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 林佩茹 分享

教育   2025-01-11 09:09   广东  

林佩茹,2023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现任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四年级数学老师,获2024年佛山市第十四届“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科学实验活动优秀辅导老师,2024年区教学能手比赛二等奖,2022学年第二学期杏坛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特等奖,辅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多个省、市级奖项。


阅读书目推荐:

【简介】本书是俞正强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历时四年陆续完成的。他将数学中“计量单位”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有“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所遴选的案例均为俞正强和各位教师对外展示的精品课,是数学教师多年来一点一点精心打磨出来的。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在几轮的讨论中确定了案例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同行品悟”四部分。本书将小学数学的“计量单位”内容进行梳理,以“计量单位怎么建立”“计量单位怎么上”为目标,站在一个研究者的立场重新审视,将众多的知识有效地“联”,结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网。俞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他将体验分为基于体感的体验与基于数感的体验。学生在生动的体验活动中、在不断完善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中、在自主修正与同学互助中,走向深刻,使之具有持续生长的力量。

播种“慧”生长的种子

——读《俞正强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20例》有感

顺德区西山小学高新区学校 林佩茹


在教育的海洋中,我们时常需要寻找那些能够引领我们前行的灯塔,而《俞正强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20例》无疑是这样一本充满智慧与启迪的书籍。作为一本教师用书,它不仅汇集了丰富的教学案例,更展现了俞教授独特的教学智慧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其中“种子课”的思想尤为吸引我的兴趣,使我在这个暑假获益良多。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以下问题:

为什么学生对单位把握不准确?

关于数值与单位之间关系、单位换算等基本概念不清晰,就容易导致单位把握不准确。其次,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内部可能存在多个相似但不同的单位,如长度单位中的米、千米、厘米等。学生如果没有明确区分这些单位的概念和适用范围,就容易出现混淆。

学生的数学学习越学越没有问题怎么办?

如果我们只是完成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但没有给予学生数学思考的空间,那么数学的学习就比较单薄。因为在识记中不会产生问题,但在生长中就会产生问题,因为生长是由内而外的,何处不通畅,何处必定有疑惑,人就会产生问题。如何在教学中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俞正强老师的书给出了答案。

一、构建体系,打磨种子生长潜力

俞老师在序中写道,他自主把课堂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源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些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种子课”是在数学教学中,要选取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和迁移性的内容作为“种子”,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这些“种子课”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量单位本身是一种规定,数学规定的是不需要启发和研究的。比如为什么叫千克?为什么1千克是这么重?在计量单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学习”中,都以“识记”(或体验)为主。在3个基本课时中,前一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后一课时的掌握,因为知识间可以迁移。3 个课时的主旨是不同的,前一课时是后一课时的基础,后一课时是前一课时的补充与延续,3 个课时如同3块积木完整地拼凑出计量能力的雏形。

二、层级引导,用不断生长代替重复

新课标指出,“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为了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学习中,除了要掌握众多的计量单位及其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定量刻画”的能力。

俞教授在书中反复强调,学生的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的,而是需要在多个课时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发展起来。例如,在计量单位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计量单位名称和换算关系,更需要具备定量刻画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在学生的体验中逐渐臻于成熟。俞教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他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迁移能力。通过《厘米的认识》、《面积的认识》谈“种子课,生长的力量”。俞老师先讲了“没有生长的重复”,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生长替代重复”、“以深刻达成简约”,俞老师谈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俞老师深知实践对于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因此,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有大量的机会进行动手操作,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体验时间的流逝等,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计量单位的知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三、培养思维,聆听生长拔节之音

最重要的是,俞老师认为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他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和工具去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量单位的知识,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正如静待花开一般,相信如果我们能做到像俞老师这样的教育者一样,精心培育学生,学生们定能在数学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俞教授的教学智慧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借鉴俞教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继续以书为伴,以学为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情怀。

寻求突破 落实素养
提出主张 共同发展


顺德数学之窗
顺德数学之窗致力于数学教学教研,分享教育教学成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单位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