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纯
教育格言:用真心对待每一位孩子,用爱心诱导每一个心灵。
个人简介:顺德区容桂红旗小学,二级教师。现任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师兼四(2)班班主任,秉承“把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的理念,从良师益友身上汲取宝贵经验,由跬步积千里,逐步成长。相信开阔自己的视野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理念和方法,从而应用到教学,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阅读书目推荐:
【简介】本书作者刘善娜,浙江省特级、正高级教师,宁波奉化新城实验小学校长,浙江省教科研优选个人,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小学数学教师》封面人物,杭师大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以作业设计+师生成长“做”出5部专著!
本书是一本关于小学数学画数学的教学实践手册,涵盖了整个小学阶段的“画”,具体介绍了怎样画数学,有各年级画图能力发展目标、教材内容所配图示、画力断层与生长的填补点表格分析,还呈现有画数学的作品设计……。一个个原创的实践案例富有创意,弥补了教材断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捷径之门,更是老师们由“教”转向学生“学”的心灵鸡汤。这本书落脚点关注的是“画”的能力培养,在“画数学”中让思维可视化,通过画一画,让数在画中游。
数在“画”中游——《把数学画出来》读后有感
顺德区容桂红旗小学 郑佳纯
作为数学老师我也知道数学想要学透、学明白,肯定离不开“画”。尤其是小学阶段更需要直观,小学生在认识概念、理解计算、解决问题等数学学习中都离不开直观的支撑,而直观和形象的“画”就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下跨学科整合是新课标的热点,数与画进行整合就是主题式教学下的整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采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但却疏于对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我也常常把“画图”二字挂在嘴边,让学生边读边画,可却从没把画图融入孩子们的解题过程中,学生都是当耳边风,没有喜欢上画数学的习惯。如何提升教学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魅力,成为我深思的问题。读了刘善娜老师的《把数学画出来》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发。《把数学画出来》这本书,初时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而最终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其丰富的内涵。这是一本极具创意的数学书籍,通读全书后,我更是由衷地赞叹。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画数学,让思维可视化”,详细探讨了“画”的定义、作用以及如何教学生去画。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实践中的挑战以及她是如何训练学生学会并主动画图的。下篇——“画数学,让课堂生动起来”,则通过课堂实例和作业设计,展示了如何将“画数学”融入日常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画数学”的教学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刘善娜老师经历了10余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了画数学各个年级的操作要点,我目前教的是3-4年级的学生,刘老师讲述三、四年级关键是要画好线段图。画线段图(直条图)是小学阶段比较常见的一种分析题意的方式,每个年级都有利用画线段图(直条图)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线段图是表征数学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常用图示,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关于教学生画线段图的教学如何实施,刘老师给出了四个教学设计,其中四年级上学期的“线段图之与倍相关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令我非常又感悟。从这些教学设计中,我对“画数学”教学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它与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大致相同,分为导入、新授、巩固、总结四个环节,通过示范、问答、尝试、对比分析等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画线段图。学画线段图要做到:(1)从图到文,直观感知线段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线段的每部分表示什么含义,明确作图顺序:先画标准量,再画其它信息;(2)从文到图,对比感知线段图的长短与“量”的关系,即线段的长短代表“量”的多少;(3)动态图示,沟通“相差”与“倍比”的联系。在画“倍比问题”线段图的过程中,凸显“一份数”。不仅要表示已知信息,还要表示出问题。总体来看,这节课做到了(1)由繁到简,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画力;(2)重视辨析交流,让学生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观察、对比,逐步明确画图要点;(3)注意沟通联系,运用建模思想,引导学生去总结“倍”这一类问题的画图方法。语言是学生思维的物质外壳,画却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外衣,画能显现出学生的思维。“画数学”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语言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中,运用自己的感知和表象,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等通过直观的图示、表格等看得见的形式表象出来。这是一种无声的数学理解与表达。总之,画数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重在长期坚持,不断填补学生的断层,整合作业,画思结合,助力技能培养,促进学法提升,不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