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本人已在教师岗位坚守23载,一直在奋斗,一直致力于创造幸福教育,也享受着教育工作带来的充实多味和成就价值的幸福。本人曾被评为佛山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在顺德区中小学学科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小学数学学科优秀青年教师;顺德区优秀教师;勒流街道骨干教师;勒流街道“优秀教研员”。微课、教学设计、案例成果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的奖项;数学学科基本功比赛多次获区级奖项。主持或参与多个区级以上课题已结题。多篇论文成功在正规刊物发表并获奖。五年内,辅导学生参赛多次获得省、市级的奖项。科研方面,我善于对“思维工具”的研究,引导学生复杂问题条理化、简单化,提高效率。教学方面,我善于运用“导师制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施教,引导学生运用“分层小组合作”进行学习,激发学习内驱力,教学工作取得实效。附课件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gupwhcyvyfc2BVe_WJbpg?pwd=0q8c 提取码:0q8c
《淘气的一天》是北师大第五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记录我的一天》的起始课。属于“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本单元教材通过三课时的巧妙设计,循序渐进把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表象和行为,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与具体时间建立联系,纪录自己的一天并与同伴分享。本单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重点是量感、创新意识,同时关注模型意识、应用意识的初步发展。《淘气的一天》呈现了淘气在一天不同的时间里分别在做什么,并提出问题“这些时间淘气在做什么?你呢?”激发学生也产生“纪录我的一天”的想法,形成了驱动性任务。要“纪录我的一天”,就需要了解、认识时间。在看一看,说一说,认一认,拨一拨,分一分等具体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提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尝试解决,同伴互助,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对钟表的认识。通过观察、分类的操作活动,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提高学生观察、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时间这一“量”的直观感知。尝试介绍自己一天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体会介绍自己的一天需要考虑自己一天中做了什么、介绍哪些事等,为下一节课纪录自己的一天做准备。
新版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对“认时间”内容的安排都作了很大的改变,最大的共同点是“降难”“任务驱动”。那么,对于第五版的北师大版中“认时间”的教学应该达到哪种深度?哪种广度?如何改变自己那么多年固有的教学方式?如何有效驱动核心素养?为此,我查找新旧两版的人教版、新旧两版本的北师大版和本区域学生使用的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等相关材料,得出以下分析并总结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容量】分三课时进行,共三页,没有单纯的纸笔练习,有实践性练习。
【内容安排】将本知识安排在最后一个单元,通过开展“记录我的一天的”任务,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能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系。初步建立时间感,初步发展量感,知道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容量】半页新授课,没有练习。但通过研读人教版2024版教师用书得知,本课还要安排一个环节“观看视频,了解一日作息,形成守时意识”。
【内容安排】将时间的初步认识放在幼小衔接的单元,属第一单元。凭借幼儿的学习经验,以作息规律为主线,在规范、习惯培养中初步认识时间,同时为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作准备。之后的每天,学生也会在规范的时间里完成某事,不断强化对时间的感知,从而建立量感。此实践活动课不属正式教学数学知识,其涉及的知识将在后续均有正式教学单元,而对“时间的认识”这一知识点,在新版人教一年级上册中中并没再涉及,应该是放在更后的内容。所以对于新版人教版一年上册中,关于时间,不正式教学认识时间。【共同点】都放在主题化设计的综合实践单元版块、基于学生的真实发生入手、解决学生真问题、安排了“了解一日作息”的活动。
【不同点】新版人教版放在开学初,重在幼小衔接的过渡。在课堂中,钟表、上课时间表等可以渗透时间的相关知识。关于时间,不正式教学认识时间,而重在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的意识。新版北师大版,放在最后一个单元“综合实践”。而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语文学科《语文园地五》中已经学习了表示时间的词语“上午”“下午”“晚上”,初步感知时间的顺序性,也知道在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事情。而且学生每天根据课程表中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容量】分三课时进行,共三页,没有单纯的纸笔练习,有实践性练习。
【内容安排】第五版教材中本单元安排起始课《淘气的一天》、中间课《记录我的一天》、交流课《分享我的一天》,形成《记录我的一天》的大单元教学,将数学回归到生活,借助孩子平常的生活经验,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交流总结,并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在理解任务中,学习认识整时、半时,第二课时做事记录中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整时半时的理解。
本单元旨在通过开展“记录自己的一天”的实践活动,读出钟表上的时间,认识整时和半时,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间建立联结,记录自己的一天并与同伴分享。本单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着力点是量感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应用意识、模型意识的初步发展。【内容安排】《认识钟表》只安排了《小明的一天》一个课题,且只有1课时内容,教材中将生活中的钟表搬到了书本,搬到了课堂进行抽象地说教,也只仅限于说教。由于手机、电视、电子钟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生活中电子钟显示时间的媒介之多,渗透之深,孩子们对电子钟计时法是熟知的,能正确读写,但对认识钟面是有困难的,尤其是时针和分针之间关联性的转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受限,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兴趣较弱,参与度较低,效果可想而知。1.第四版的主人翁是小明,第五版的主人翁是淘气,淘气的主角一直跟随着学生学习,学生更熟悉更亲近。
2.第四版中拨一拨是“我说你拔”,仅限于具体时间与钟面的联系。第五版中拨一拨是有灵魂的拨,在拨的活动中将具体的时刻与具体的事件建立对应联系,进一步发展量感。
3.第四版练习中最后一题“根据下面的影子,选择大约的时间,连一连”,观察大树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知道其他记时方法,其实这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即用太阳的高度记时,这里在第五版是没有体现的,而这也是发展量感的重要环节。本人觉得可以用太阳高度这一客观事实与具体的时间建立对应关系,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基于以上分析,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生活验验,以此为生长的基点,将生活熟悉的事件和时间建立存放易燃关系,落实整时、半时的教学,初步建立对时间的感觉。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人认为:本课的“深度”应该是“认”“说”“拔”的位置;为了更有效的发展“量感”和“创新意识”,本课的“广度”应该是“主观事件和时间建立对应关系”“太阳高度客观事件和时间建立对应关系”“数学+美术、科技、劳动跨学科教育”,从而加深对时间顺序性的理解;体会精准的时间对神舟成功发射的重要性;感受时间能描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知道珍惜时间,更有助于发展量感。
1.在幼儿园学生已初步认整时,所以本课的难点应该是半时的教学,因此本教学设计从动画入手,让学生对半时初步建立模型,继而通过拨一拨、分一分加深对半时的理解,关注模型意识的发展。
2.一年级的学生难以用自己的语言完整表述事件与时刻的对应关系。本教学设计从淘气一天的故事动画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表述的第一印象,继而出示“( )时淘气在( )”的表述模型,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事件,最后从自己一天的故事入手,边拨边说,加深理解事件与时刻的对应关系。
时间是抽象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点难;事件的发生是直观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对于学生来说直观易明。如何打通“钟面时间”——“记录的时间”——“事件的发生”之间的桥梁呢?本课在设计上将“无形化有形”,时间是无形的,具体的生活情境是有形的,完成任务的路径是有形的,发生的事件是有形的。这些具象的活动把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事情建立起联系:是在真实情境中建立时间表象,在拨一拨、说一说、画一画等亲身体验中孕育量感,在整时和半时的比较辨析中发展量感,在淘气的一天、我的一天、太阳高度前后勾连中内化量感。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小学生活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一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多学生会看电子时间,他们对钟表的认识有一定生活经验。而且在幼儿园,学生已认识“整时”。因此,教学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整时和半时的过程,应用学过的分类知识在观察、比较中获得新知,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除此之外,就是学生知道用钟表可以记时,但对时间这个量的感知即具体什么时刻做什么事并不深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感知时间的量的意义。
1.本教学设计不仅限于淘气的一天和自己的一天活动与时间建立联系,而增加了太阳高度、难忘的事件、神舟发射重要节点与时间建立联系,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深度的体验,让量感自然而生。
2.科技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领略我国科技与文化的魅力,热爱科学,让立德树人自然发生。
3.板书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系统、关系与结构。将时间和事件发生的顺序性直观呈现,将具体的事件与具体的时间建立对应的关系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1.数学眼光:结合情境理解活动任务,知道活动任务是“记录自己的一天”,能明确任务并提出与任务相关的问题。
2.数学思维:经历认识钟表和时间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记时,能认读整时和半时,能用整时和半时描述一天的一些活动,学习将熟悉的生活事件和“时刻”建立对应关系。感知时间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3.数学语言:能联系“淘气的一天”,发现和提出与介绍自己一天的活动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能大胆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1.了解钟表结构,知道钟面上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
2.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并能用整时和半时描述一天的活动。理解时间的顺序性。
前置性学习单、学具钟面、教具钟面(二联动)
设计意图:第1小题,学生虽然在生活中经常看到钟表,但对钟表不一定是熟知的也有研究者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更关注的是钟表的形状、装饰等更感兴趣,而对钟表上具体有多少个数,是从几开始的,按什么样的顺序排列,以及指针的位置等并不熟悉,所以跨美术、科学学科教育,指引学生设计钟面表盘,对钟面进一步深刻的认识。第2小题,“最难忘的事情”引导学生说在某时刻所发生的难忘事情,让学生感受时间不仅限于记录淘气的天、也可记录自己的一天,更可以记录生活中某个难忘的瞬间。所以我们更加要学会珍惜,充分利用每一刻时间创造更多美好回忆。
1.观看动画,结合淘气的一天,认一认,说一说?(自主探索,集体交流)学生表现(预设):7时淘气起床,8时半写作业,9时半做操,12时吃午饭,下午4时踢足球,晚上9时睡觉。学生表现(预设):(1)对半时的认识。(2)对事件的描述。知道钟表可以计时,认识时针和分针,认识整时和半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能发现和提出遇到的困难并想办法解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正确: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表述事件与时刻的对应关系。学生建立时间感需需要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及经验的累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体会整时和半时的特点,在有趣的活动中帮助学生会认读钟表上的时间。问题2:在这些时间中哪些时间最难认?如何认准时间?1.认钟面:对比各自作品,找相同,理解钟表的构造和时间的表示方法。2.认时间:拨一拨,动手操作钟表模型,练习读取时间。(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分享自己的时间,互相检查和纠正。
正确:能根据指针的位置进行分类,分出整时和半时学习困难:半时,时针的位置不明确。学生表现(预设):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表述难忘的事件与时刻的对应关系。德育渗透,时间是生活的留影机,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刻时间创造更多美好回忆。设计意图科技与数学融合,激发学生爱学习、爱科学、爱创新的内驱力。树立文化自信。1.“科技与时间”:出示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呈现每个重要流程的时间节点,让学生认时间、拨时间、画时间,为下一节实践课做准备。
结合今天的活动内容,回家后选取周末一天中几个整时或半时,纪录在这些时刻自己所做的事情,制作成简单的时间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