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莲专栏:建设有磁场的团队文化

文摘   2024-11-18 11:30   湖北  

开学第二周的一天晚上,准备下班的我到办公室拿钥匙,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一件水果,一转头,发现办公室的墙角堆放了足足二十件一模一样的水果。心想,不过年不过节,学校怎么发起福利来了?赶紧打电话询问怎么回事儿,原来是办公室今年新入职了两位老师,平时在办公室大家很照顾他俩,他们的学科组、年级组的老师都很关注两位新人,对他们关爱有加,于是两人一合计,从老家买了几十件土特产来感谢大家。


了解了事情的缘由,我当机立断阻止了两位老师用如此方式融入团队,因为这背离了学校的团队文化。


一所学校如果有良好的团队氛围,就犹如巨大的磁场,吸引教师心向往之、不离不弃,让老师安心踏实,全身心投入。那么,怎样建设有磁场的团队文化呢?




一份《新教师入职手册》

让新老师轻松开启工作


《新教师入职手册》里包括学校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新教师入职的20个怎么办,校园求助表,校园平面图,各个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等一应俱全。这份《新教师入职手册》大到学校的发展规划,小到寄快递、点外卖的送达地址都了如指掌,这样的入职手册犹如一份工作指南,让新老师能够安心入职,按照指南能够完成基本常规工作,顺利度过入职初的迷茫期。


为什么要梳理这样一份《新教师入职手册》?还得从五年前的一个故事说起:那年有一位青年老师加入我校,因从外地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也不善于与人沟通。为了完成开学前的筹备工作,这位老师独自一人工作了一个通宵。得知此事我当时很自责,如果学校有所作为,这样的事就一定不会发生,因为学校没有让一位新老师迅速在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




一次有仪式感的入职仪式

让新老师带着温暖前行


希贵校长曾多次提到,十一学校的新教师欢迎酒会非常浓重,学校会创造一些机会让新教师多一些与老教师交流、了解学校文化的机会,而充满仪式感的欢迎酒会便是方式之一。


在我们学校,我们会为新教师准备全校教师参与的欢迎仪式。仪式前,学校会给每位新教师安排一位导师,负责帮助新教师尽快融入团队。这位导师的人选非常重要,一般是新教师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或是介绍来学校的人。他们要么对新教师比较熟悉,要么在后期工作中接触会比较多,这位导师不一定是专业最过硬的,但一定要是最热心肠的,能够带着新老师与大家迅速打成一片。


见面会前,导师们需要给新人写一封新学期寄语,将学校对新教师的希望、导师对新人第一年的职业规划都写进寄语里,且要当众“表白”,让新老师带着希望和嘱托开启职业之旅。




一次轻松的座谈会

让新老师觉得自己很重要


一般在开学后的一至两个月,我们都会举行新教师座谈会。相比较浓重且有仪式感的见面会,这次的座谈会就显得轻松自由一些。为什么是开学后的一两个月举办?为什么要举办新教师座谈会?为什么这一次的氛围相对轻松?一至两个月,足以让新老师对一所学校有基本的认识和判断。相比老教师,新教师更能发现新环境中的问题,给出好的建议。而相对轻松的氛围,能够营造畅所欲言的环境。


举办这样座谈会最重要的原则是——认真对待新老师提出的每一个建议和意见,让新老师意识到:原来,我很重要。


在今年的座谈会上,一位新老师提出:学校的升旗仪式和课间操结束后,一千多学生集体散场,导致楼梯口的人流异常拥挤,容易发生踩踏事件。学校听取意见后,从第二天便开始培训体育部学生,散场时调度学生分批次解散。当看到变化后,这位老师感动地说:“我就这样随便一说,没想到学校这么重视我们的想法。”




多一些等待

留足新老师自我调试期


经验丰富的L老师跳槽到我校。入职半年,同伴们发现L老师不仅教学功底深厚,还为人耿直豪爽,做事有责任担当,在团队中有大局意识、乐于奉献,是不可多得的管理人才。可是,L老师拒绝了学校管理岗位的橄榄枝,甘愿做同伴成长的幕后推手。学校选择尊重L老师的意愿,让L老师再适应一段时间。一年后,L老师主动提出想成立项目组,带领年轻老师一起成长。


人因为性格的差异、年龄的差异,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也有差异。相比年轻教师,老教师因为因为受教龄、原单位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一些思维定式,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会更久一些。而这时,新学校要呈现出包容的状态,允许教师带着过往的印记投入到新的岗位工作,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不要急于纠正或改变教师以往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尊重差异,接纳多样性,直到教师完全适应新环境。而往往在适应期,学校不宜安排新入校的老师从事带团队的工作,因为一旦新老单位文化差异过大,新入校的老师带领的团队一旦走偏,后期纠偏的成本会很高。而当教师完全适应了学校的文化,学校也足够了解这位老师,这时委以重任,会让这位老师更好地在岗位发挥自己的擅长。


一所学校好的团队样态,应该是尊重、包容、共享,相互激励、同伴互助的文化,这样的团队文化中滋养的老师,会生发出无限的潜能。



往期精彩

1

罗晓莲专栏:学校管理的“松弛感”

2

用好4个“管理锦囊”,让年级生态焕然一新

3

用制度改进撬动组织内部活力

4

与青年教师相处的正确打开方式

5

评优不是发钱这么简单的事

6

教师成长,学校可以有所作为

7

你真的了解孩子背后的那个“家”吗?

8

学校看重什么,就一定要评价什么吗?

9

打开孩子的那道房门

*转载文章或联系教师培训等事务,请于后台留言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未来学校”(学习型学校)行动研究中,关于对学校治理结构、教师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学生发展、评价导向等方面思考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