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比写得好更重要

文摘   2024-09-19 07:00   河南  


每次上习作课或做练习,一听说要写作文,教室里总是哀嚎声一片。


这是我们共同的困惑:为什么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那么怕作文?为什么总是写不好作文?


《不可思议的青少年》一文中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三种:本能大脑,情感大脑和思维大脑。


现在一说到写作文,绝大多数人的本能大脑立即反应:这是个危险,我要逃!写作都成了危险,都要逃了,怎么还能启动思维大脑,写出好的文章来呢?


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用一种完美的心态指导、评改学生文章,结果教得失败,写得痛苦,越教作文,作文越成为我们的拦路虎。


鲍鹏山《好的教育》一书中告诉我们:写作之前,要有写作的冲动。如果一个人对世界给他的种种刺激没有反应,无法激起某一种喜怒哀乐,无法激起喜悦的、愤怒的情感,那他就不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所以,无论是我们,还是孩子,在写作之前,首先需要一个写作冲动。这个写作冲动就是:当我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的某一件事情在我心中唤起了某一种必须要表达的情感。


所以,让孩子想写,有写的冲动,远比写得好更重要。



01

四时景物皆可文


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有一颗敏感、柔软、诗意的心。


三月的风,六月的雨,九月的落叶,十二月的白雪,都会触动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当自然万物常常映入你闪闪发光的眼睛里,于是你的心中便吟诵起那么多美好的诗句,又会从那么多诗句里恍然入意境,那一刻,便是最清明最满足最忘我的时刻。


你要能把这种清明、这种满足、这种忘我带给孩子们。


我时常带领我们班的孩子们看景:朝阳喷薄,夕阳余晖,冬雾飘渺,夏雨倾盆,五月下冰雹,十六月儿圆,绿树映衬蓝天,小鸟驱赶老鹰……四时景色稍有看头,我便会说:看,多美!


我们班的孩子现在经常有惊喜的发现:


◎ 负责下晚自习关窗户的同学说——老师,看,八点了,晚霞还亮着哩!

◎ 放学后走出校门有同学说——老师,门口的路灯上有大大的鸟窝!

◎ 晚饭后,他们会趴在阳台上,看天边各种颜色晕染的天空……

◎ ……


这一年里,我带领孩子们在校门口,在校园里,进行了“斑茅丛里的秋天”和“校园寻春”的活动,舍得利用语文课让他们去看,去找,最后指导成文,这样的作文课他们喜欢,连最不爱写作的孩子也雀跃地写着。


【孩子的文章选段】



抬头有天空,低头有渔洋河。渔洋河的水绿中带光,弯弯曲曲。早晨,渔洋河上笼罩着薄薄的白雾,朦朦胧胧,飘飘缈缈;中午,渔洋河的水面上倒映出了一排排树木的影子,可以看到有些白鹭,修长的脚站在水中,一滴滴水珠顺着它雪白的羽毛滑落,它看准时机用它的嘴刁住鱼儿,渔洋河便增添了更多生趣。(杨熠彤《秋之独美》)


河边,“看客”们已经挤得满满的,远远望去,像一片粉色的森林,它们是斑茅草。它有高高的茎和细细的像麦穗形状的叶子,仿佛一棵棵粉色的树。它们安静得很,屹立在河边,在风中摇曳着,见证着渔洋河的历史,一年又一年地守护着(赵子睿《望秋》)。




02

借鉴模仿均可行


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这样说: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离不开借鉴和模仿。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放手让孩子们借鉴和模仿,不给他们设限,让他们随意发挥。


比如我们在学习四大名著单元时,有些男孩子对《三国演义》特别感兴趣,于是在私底下创作《四班演义》(我们班是4班)。内容写得挺好玩,但跟《三国演义》一样,有打打杀杀的情节,且是真实的同学。如果此时制止他们,定会打压他们的写作兴趣。于是我鼓励他们写,而且要写得可读性强,且有古文韵味。


结果他们创作了半本章回体《四班演义》,开篇是这样:


【第一回:废皇帝之位,请智才芸轩】



某年某月某日,四班皇帝子睿手下39人,一班宇涵妒忌子睿,总想寻机除掉子睿。同时,四名新人正在校外树下说话:带头的是一个发短身细的小伙,此人姓李名晨睿。第二名是一个脸白身胖,姓刘名谨源。一位头大身壮的站在谨源背后,姓覃名宇熙……(万泽王琦《四班演义》)

我们班也有一个孩子读了文言版的《三国演义》后创作了这样的动作描写小片段:


试罢,先生贴一榜单于墙。登时,室内诸生热闹起来。似饿虎扑食,似万狼夺王,一幅群龙无首之象。但,却无人去视榜单,全都疲于争地,可有一人专心视单?须臾,一人缓缓起身,却不急于争地,似白蛇一般,缓慢而又灵活地过众人;至中,凭一己之力压众人。众静,分排,并步齐行,视单。二果,其人先于遮颜,再垂头走过。另果,先于捂口,掩饰不住笑颜,欢喜,跳跃,似突然暴富一般,阔步行过。见于众人走过,有人曰:“榜眼(探花)为我所得。”却不听有人说状元。那中间人缓缓转过,笑道:“状元为我。”说罢,见众人一拥而上,示我必看清楚,见榜单,转瞬目瞪口呆,惊奇不已。(朱芸轩《动作片段练习》)


也有孩子迷上了写诗,每周坚持写诗,诗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天塌下来有什么不好



天塌下来有什么不好

我会把蓝天取下来

当作画画的颜料

再把太阳放到锅里

做一个太阳味的煎鸡蛋


天塌下来有什么不好

白云落到地上

会铺上一层软软的白毯

或是变成小朋友想吃的棉花糖


天塌下来有什么不好

月亮也会掉下来

我要把它挂在卧室

天天在它的柔光里睡觉


如果天塌下来该有多好

(靳语涵《天塌下来有什么不好》)

这样的借鉴与模仿,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主动写起来。




03

课内课外创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造成目前学生“榨文”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单一,可供写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


所以创设作文情境就非常重要。我经常有意识地利用学校里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做一些小活动,小改变,创设一些小情境,孩子们也能有高昂的写作兴致,写出真情实感。


我曾经在一节语文课上,一本正经地报听写,孩子们正襟危坐,做好准备写,结果我报了这样的词:魑魅魍魉、耄耋……


同学们哪见过这样的听写,都惊得目瞪口呆。听写完后,我让他们互相看写的是啥,随意畅谈,然后将正确答案公布在黑板上。他们的笑声差点掀翻了教室。

接下来一节课,我让他们写作,他们瞬间进入创作,教室里只有写字的沙沙声,那篇作文也特别有意思。


【学生作文片段】



开始听写了,老师微笑地扫了我们全班同学一眼,拿起一张纸。我的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握紧了笔。老师念到:“魑魅魍魉……”“啥?啥东西?吃妹网两?这是个什么东西?算了,不管了,先写吧……”大家都面面相觑,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着什么药。


终于,下一个词语了——“覃宇熙”,啊,还有同学的名字!还好是我的名字!我想:“我名字中的一个字可是大多数同学都写不好的。同学们,不好意思,你们写不对不能怪我啊!那可是我爸爸取的名字啊!我的“熙”字可难写呢!应该有很多同学写错吧!”(覃宇熙《有趣的听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时时处处都是写作素材,都可含情入文。


《再活一次》的作者纳塔莉·戈德堡认为写作就像修行、坐禅,喜欢写,不喜欢也写;有灵感写,没灵感照写;快乐、痛苦、刮风、下雨都要写。一旦决定写作,不管外境如何,都要找出时间来写。写得好坏不重要,写出来的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坐下来开始写,有没有允许自己写到心底去。


我鼓励孩子们坚持写,写片段,一句话,日记,各种形式都可以。语涵就是在这样坚持的写作中写出了《枇杷树改变了我》一文,获得市作文竞赛奖。她以家门口的枇杷树为线索,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以及自己的成长。文章读起来十分感人,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默默的温情。


片段如下:


四年级,妈妈还是没有回家。因为疫情,学校也不能去了。爸爸和奶奶仍旧很忙,我孤独,失落。枇杷树成了我唯一的朋友,跟它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我看到,太阳出来,它的叶子会发光,像甜美的笑;风吹来,它的叶子会响,像欢乐的歌;下雨了,它的枝条会摇,像和着雨声的跳舞。


枇杷树是那样的快乐,看着看着,我也笑起来,唱起来,跳起来……


今年春天,妈妈仍旧没有回来,但打回来的电话更多了,我也叽叽喳喳地跟妈妈讲。没事的时候,我会帮爸爸揉揉肩,帮奶奶捶捶背。我还学会了好多农活,戴着大草帽,跟奶奶在菜园里劳动。


枇杷树更茁壮了,墨绿的枝叶间,半绿半黄的枇杷躲躲藏藏。枝头,有几个明目张胆的家伙看着我,是几个小青枇杷。这一棵枇杷树,经历过风雨的摧残,体验过斩断枝条痛苦,也享受过肥料的恩惠。但它不言不语,只是使劲地长,长,长,然后,为我们奉献出甜美的果实。


这棵枇杷树,与我同岁的枇杷树,它教会了很多,也改变了我很多。


又是一年,枇杷满树……(靳语涵《枇杷树改变了我》)


想写,比写得好更重要;写起来,比写什么重要,比怎么写重要,比为什么写重要。只有不断地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冲动,一次一次地自由写作,才会让写作成为一种愉悦的、享受的事。





往期精彩

1

一套利用“日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2

学好语文的三个关键

3

语文和电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遇见

4

语文课怎么上,才能像数学、英语课那样紧凑高效?

5

语文成绩上不来,仅仅是表面看到的这么简单吗?

6

破解教师写作难题,从“写故事”入手

7

三年级语数老师带您梳理:帮助孩子爬好三年级的坡

8

创设情境,有没有不费脑的办法?

9

实施大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策略

*转载文章或联系教师培训等事务,请于后台留言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未来学校”(学习型学校)行动研究中,关于对学校治理结构、教师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学生发展、评价导向等方面思考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