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要有事,但心中更要有人

文摘   2024-09-03 07:00   河南  


我们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除了教学,还有班级、年级等各项事务,在这种高效率、快节奏的情况下,我们眼中紧盯的都是要完成的事情,一件一件,这件刚完成,下一件接踵而至。这也让我在年级经常听到一个字——“忙”。


因为这,我不停反思,是什么原因让老师们这么忙呢?


开始,我只关注了事情本身,是不是事情太繁琐,才让大家觉得忙?但我发现并不是。这时,我把目光关注到了老师身上,才有了一些发现和思考。



关注需求,才能发现真问题


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事情,更要关注团队每一位老师的需求。


1

从平常的聊天中发现需求


一天,当我走到办公室门口就听到两位老师在聊天。A老师说:“我们班又该班级活动了,你说我们做什么主题好呢?”B老师说:“哎呀,突然想到这个事情,我也没有想法,每个月都得想做什么,真的好烦呀!”


听了他俩的谈话,我突然意识到了老师们班级工作忙的根问题——无计划!因为没有提前规划,所以很多事情都得临时想,当然会忙。


我想,如果能和老师们在开学初就把班级计划整出来,是不是就会有序很多,也不会因为需要临时想事情而烦恼呢?


说干就干,我依据计划五要素制作了一个表格,让各班级填写。经过一次次讨论我们最终制定出了各班的班务计划,这个计划是老师们共同商讨出来的。再看到这个计划,每位老师都很清楚在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我也清楚在哪个时间点应该关注班级的什么工作。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再也不会因为临时事情手忙脚乱而觉得烦了。


我也关注了老师们的其他工作。我们每位老师每学期都做了很多事情,但好像事情做了就做了,一到期末分享还是啥也没有。这怎么办呢?上学期期末,小C老师说:“下学期,我一定要想办法把我们班孩子表达能力提升,这样我到期末也分享这个,一举两得。”


是啊,老师们忙乱的另一个根原因——没有目标!因为没有目标,做事忙乱且没有收获。如果老师们每学期都有明确的目标,学期中朝着目标努力,最终的结果就能梳理成成果,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因此我又做了一个计划表,让老师们基于自己的每项工作都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和实施计划,这样,目标明确,做事也就不忙乱了。更关键的,每位老师都制定出了自己的一周甘特图,明确自己的必须事项和学习时间,不仅清楚重点工作的目标,更清楚了利用哪些不同的时间来完成,一学期老师们的工作都是清晰的。


只有把老师放心上,才会发现老师们的真正需求。


2

从求助中发现需求


D老师老师是一位非常善于和家长打交道的老师。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说他们班几个孩子打架了,其中被打的孩子家长很生气,需要对方给说法。D老师说已经给几方家长都谈过了,目前还在进行中。


挂断电话我很纳闷:D老师难道只是简单地给我说一声这件事吗?如果不是有困难应该是不会打电话的,打电话说明其实他对这件事没有十足把握,在向我求助。


想到这,我又把电话拨回去:“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D老师先说暂时没有,但是接着说:“只是这个被打孩子的家长很生气,提的要求有点过分,我怕我搞不定。”听了他的说法,更加肯定了我心里的想法。我接着说:“没事,你先跟进度,我这边和其他老师商量一下后续的各种对策,如果有问题随时保持联系。”D老师听完立刻说:“好的。”听她的语气明显是松了口气的感觉。看来,我猜对了老师的需求。


挂了电话,我立马拨通了跟级行政人员的电话,把事情描述后,我们俩基本商讨出了几种家长反映的可能性,也制定了相应的策略。到第二天询问此事进展,家长果然出现了不依不饶的现象,我们很沉着地用商讨好的方式回应了家长的要求,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最终此事圆满解决。


在工作中,一个平常的电话,我们也要认真对待,也许老师的求助就在里面。


3

从细节处回应需求


新学年,课程组老师都在为年级课程努力着,因为是开发的新课程,没有参考,所以虽然老师们很努力,但总是对内容精益求精,进度缓慢。因此,在课程组开会时,总能听到有老师在说:“哎呀,这一点好别扭,但是又想不到好的方法,好难啊!”


有一天,课程负责人E老师过来找我:“我干得不开心,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我意识到课程组老师的压力都很大,他们需要被认可,被看见。我说:“没关系,你们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课程从无到有,设计得孩子们还挺喜欢,不是已经很棒了吗?不用给自己太多压力,累了就歇歇,开心最重要。”听了我的话,E老师的反应只是简单的一句“好吧”。


我知道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到了期末表彰填项目奖项时,课程组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所以只填了“B”,但最后,当他们发现表彰中有专门的一项“课程设计奖”时,都很惊讶,接着脸上洋溢出开心的笑容。我知道,这是自己的辛苦被看见、被认可后欣慰的笑容,在这一刻我知道他们真的解开了心中的结。


在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坦露心声,我们都要记得,看见老师的每一份付出。



情绪在前,问题在后


情绪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事情的进展,更要关注每一位老师的情绪变化。


1

看得见的情绪


一天,在和K老师聊天时我询问:“近段时间班级管理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啊?”还没等我说完,她就向我倾诉到:“近段时间,我极度不开心。”我问:“怎么了?”K老师说:“我们班一年级时习惯不太好,所以我跟我的搭班老师二年级很努力在孩子习惯养成上下功夫,我们自己感觉孩子们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我说:“我在学生中心的常规工作记录中也看出来了,进步确实不小!”她接着说:“你也觉得很好,但来我们班级上课的所有老师都说不好,一下课就有老师反馈课堂很糟糕,我也知道我们班的部分学生很调皮,但我们真的已经很用心了,我要崩溃了,真不知该怎么办了!”K老师说着说着就开始掉眼泪。


看着这一幕,我不仅在心里感叹:我们的老师多好啊,为了学生这么难为自己!


我也知道这时的她情绪并不稳定,所以我没有急于帮她想解决办法,而是先安抚她:“烦,就先不要想,看看书,出门溜达溜达,或者刷刷手机,让自己转换一下心情。”听着我的说法,她稍微平复了一下情绪,说:


“我也知道,这些情况急也没用啊,但每天听到的都是负面消息,心里难免不舒服。”

“没关系,孩子的事情急不来,你们没有办法,还有我们其他人呢!我们一起研究问题出在哪儿不就好了!”

“我知道,可是我觉得我们班的孩子已经在变好了呀。”

“既然觉得孩子们进步了,那就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就好。”


K老师听完我说的话,只是简单地说:“嗯,知道了。”不过,聊了这么大一会,她的情绪基本已经稳定了,我就离开了。


K老师的情绪虽然平复了,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我知道她的情绪是因为一直接受负向反馈,积攒得多了,当然情绪会受影响。影响情绪的原因不解决,她就还会再次崩溃。


经过思考,我体会到K老师其实也不是因为科任老师们反馈问题,而是老师们只是说班级如何不好,并没有具体说什么事情出问题了,对与K老师来说没有具体问题,也就没有解决办法,也就越来越崩溃。


怎么解决呢?K老师可以找任课老师聊一聊,告诉他们在上课时如果出现问题,不要只是简单地描述不好,而是要讲明白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K老师作为班主任,只需记录和罗列相关事件,再一件一件解决就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K老师班的问题慢慢变少了,她的情绪也没有再出现崩溃的情况。


在工作中,当我们看到老师的情绪波动,一定是安抚情绪在先,解决问题在后,两者并重才能帮到老师。


2

看不见的情绪


一天,在和R老师聊天时她跟我说:“我已经连续半个月都是早上7:00到校了,真的好想休息休息。”我不解地问:“为什么?没有早操的老师不是8:00之前到校就可以吗?”R老师说:“哎呀,我们班小W这段时间因为父母关系的问题,吵着不上学,每天他妈妈送他来时,都在校门口哭,她妈妈也没有办法,只能每天早上给我打电话,在校门口接着小W,所以每天我都得很早来学校,而且,我接着他他妈妈就走了,他却不跟我进教室,每次都得找咱年级老师帮忙才能把他弄进教室。”


听着R老师的话,我意识到,她虽然没有明确表达辛苦和崩溃,但她这段时间一定很疲惫,神经很紧绷。虽然她没明确说,但我得帮一帮她!


面对老师没有直接表现的情绪应该怎么做呢?那就帮她一起解决这件事情吧!经过了解,R老师因为小W的事情做过很多努力,但效果都不太好,所以只能每天早上这样接他进班,好在进班后孩子便一切正常。了解这些后,我决定把小W接过来聊一聊,看看孩子不愿上学的根源在哪儿。经过和孩子的相处,原来问题出在家庭上。经过和R老师以及小W的家长沟通,最终孩子的事情解决了。


新的一周再见到R老师,我问:“这周小W上学情况怎么样啊?”R老师说:“哎呀太好了,今天早上我就没有去门口接她,好轻松啊!”我说:“好的,再观察一下,有什么情况我们再沟通。”自此再和R老师聊天,没有听到关于小W的问题困扰了,我知道R老师看不见的情绪已经一扫而空。


事实说明,我们需要在细节中发现老师们看不见的情绪,并及时介入帮老师们走出困境。只有真正理解和关心每一个人,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家实现价值。


总之,眼中有事固然重要,但心中有人更加关键!





往期精彩

1

目标越清晰,路径便会越丰富

2

学校核心价值观如何通过项目在学生心中生根

3

跳出“普奖”怪圈,后勤评优标准不断迭代升级

4

怎样的帮助,才是他人需要的?

5

用成果意识撬动老师生长

6

成熟教师的成长危机

7

年级组管理,更需要双向奔赴

8

五个锦囊,助年级组高度凝聚抱团发展

9

在年级组开展科研工作,怎样落地?

*转载文章或联系教师培训等事务,请于后台留言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未来学校”(学习型学校)行动研究中,关于对学校治理结构、教师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学生发展、评价导向等方面思考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