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01
我们为什么做课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培养孩子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正是我们五年级本学期年级课程的核心目标。研究什么呢?正如大科学家所说,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所以,我们研究的课题来自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
问题来源一:老师,宜昌为什么叫“一座来电的城市”?
“老师,宜昌为什么叫一座来电的城市?”孩子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我,“我们看到宜昌到处都有这样的广告,连手机里的城市宣传片也是这个。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宜昌有很多电吗?”
问题来源二:总务主任的难题
一次集会上,总务主任张骞老师向全校学生提出倡议:所有班级人走灯灭,不到30度以上不要开空调,以节约用电。孩子们去采访张老师,张老师给了孩子们令人惊叹的数据。孩子们又问:为什么宜昌这座“来电”的城市还要节电?
为了解答这些“为什么”,以“一座来电的城市”为题的年级课程,在孩子们的推动和老师们的助力下应运而生。我们与孩子们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探究的主要方向是水电之都的“电”,并延伸到怎样做一个“来电”的人,即受欢迎的人。
02
既然要引导孩子们做研究,导师的作用必不可少。一次次的研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我们渐渐变得像专家一样——有系统的思维和整体的构建。
1
先确定目标:培养“未来小科学家”
未来的小科学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
① 有研究思维。有问题意识,有探究问题的欲望,会为探究问题储备知识,能坚持进行问题的探究。
② 有研究方法。会收集资料并进行筛选,能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会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操作。
③ 有研究成果。学会写研究报告,有小设计、小制作、小发明,并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2
遵循科学探究的流程来设计课程
① “未来小科学家”启动仪式,形成我们自己的问题库
② 研究方法库的建立。我们的课程涵盖了多门学科知识领域,融合语文、数学、科学、体育、心理、德法等学科,所有的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教给学生做研究的方法:
◎ 语文课上,学生学习如何收集、筛选、处理信息,如何写《家庭用电情况研究报告》,如何写节电方案;
◎ 数学课上,学生复习统计图表,并将调查的家庭用电数据转换为直观的统计图,将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 科学课上,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设想和设计进行小实验、小制作。
◎ 德法课和心理课上,老师会引导孩子们了解点亮世界的伟人,怎样成为一个“来电”的人,并在体育课上进行实践——怎样在团队游戏中受欢迎。
一个星期的时间,“导师”们打通学科,调整课时教会儿童研究的方法,指导儿童如何做研究,形成研究方法库。
3
多维度制定量标,让评价为课程保驾护航
我们将评价前置,进行多维度项目评价。一是多维度制定评价指标,四个维度分别是:我有研究思维、我有研究方法、我有研究成果、我有研究经验。每个维度有具体的评价量标,比如如何评价孩子是否有研究思维,共有四个量标:能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的疑问,有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我会为研究进行知识储备,做研究时遇到阻碍不能放弃。
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我们评选出优秀研学日志,优秀研究报告,优秀小制作等,还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师评,为孩子打星。活动结束,我们评选出“未来小科学家”若干名,“最受欢迎的人”若干名。
03
有课题,有方法,接下来就是像“专家”那样做研究了。
一个完整的研究,需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产生猜测——研究验证——得出结论——思考反馈……
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带孩子们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
√ 为什么要用水发电?
√ 水是怎么发电的?
√ 宜昌有多少水电站?
√ 水力发电有哪些环保性?
√ 电能如何储存和运输?
√ 三峡大坝是如何建造的?
√ 它的发电量多少?
√ 三峡大学的水利人去哪儿了?
√ ……
课程启动课上,孩子们的问题如江水一样源源不断。有问题就有研究的动力。而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或方法探究答案。
1
带着问题去研学
在导师们的商议下,我们将研学与年级课程有机结合,让研学基地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让研学课程为做研究服务。
研学之前,孩子要准备最感兴趣的问题,并预先查找相关资料和证据,以便于在研学过程中获得验证。研学时,孩子们听课、提问、互动、操作,进一步推动研究进程。
有一组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三峡大坝对鱼的生长和生活有影响吗?他们在研学的路上就叽叽喳喳地讨论,有的说:肯定有影响,有些鱼是要洄游繁殖的,大坝给堵住了,它们还怎么生育后代?有的说:没啥影响吧,长江那么大,它们不会另找地方吗?
他们把这个问题带到了研学导师那里,导师引导他们观察大坝的建设模型。原来,工程师们早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程师们针对鱼类的习性,在三峡大坝的一些地方专门设计了几个通道,能够使鱼类通过,进而回到上游产卵。除此之外,在大坝的一些高处还有些鱼池,一些游过此地的鱼类可以暂时休息,鱼类休息的同时还可以缓冲水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孩子们纷纷表示:真是佩服工程师的智慧!
2
带着问题走访水电站
5月2日,502班十来个孩子,走进香客岩水电站。他们带着问题,向工作人员请教。虽然相关知识有些深奥,但孩子们兴致勃勃,像一个小专家那样不断地问,仔细地看,认真地记。
有个小组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到水电站:为什么选择这里建设水电站,为什么不在下游修建呢?导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进行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即:小水轮转的快慢与哪些条件有关?我们引导孩子们猜测原因后再做实验,接着来到水电站调查,验证自己的猜测,然后得出结论——水位高、水量大、水冲扇叶边缘小水轮转得快。最后,孩子们再次调查各个水电站的选址,大坝的长、宽、高,最终明白水电站的建设是经过无数科学家精心研究和设计出来的。
像这样的小课题研究在课程中比比皆是,这样的研学,让孩子们像一个个小小科学家。
3
带着问题实际调查
周老师,您这个作业布置得好,我几十年都没弄清楚的问题,这次和孩子一起弄明白了我们家的电费到底是怎么交的。好几个家长也不断跟我打电话,让我也带着他们一起弄明白。
周老师,我们这里的电费缴费与我的老家四川还不一样,那里的计算更复杂。
五一期间,五年级孩子们做了一个不一样的作业——完成调查报告,调查的内容有以下四点:家庭2023年1月至12月用电量,家庭电费缴费情况,家庭电费缴费情况,不同时段的电费。
数学课标指出: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问题应率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已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能力,作为未来的小科学家,我们怎么能忽略这个能力的培养呢?
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形成了调查报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个孩子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做调查,最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到电脑上,慢慢学着做PPT,最终完成后,兴奋得手舞足蹈。
数学导师们也为孩子准备了相关练习题,将实践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真正让数学生活化。
4
从没有情感的数据到有血有肉的灵魂
老师,我的一个亲戚就是因为修建三峡工程移民了的。通过采访他们,我了解到,他们当年要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真的很不容易呢!
老师,我爸爸的一个朋友就是水电站的工程师,这个周末我好好采访了这位工程师叔叔,了解到好多水电工程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这里……
我们的年级课程不仅关注宜昌的水电,更要去了解让城市来电的人。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人的牺牲和奉献,宜昌才成为一座来电的城市,这是一种三峡精神。这种精神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进,我们也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语文课上,老师和孩子们共读爱迪生“点亮一座城的故事”,了解到辈们为全世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
心理课上,黄老师带领孩子们了解三峡精神,并号召大家“做一个来电的人”——受欢迎的人,引导孩子们梳理受欢迎的人的关键词。正好与我们学校的六字目标“受欢迎、有力量”成为一体。
04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刨根问底,发现各种规律,更是造福于人类。虽然我们只是未来科学家,但我们也要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推广成果。
成果推广一:我是小小水电人
水电站的发电过程中,水轮机的转动能转化为哪种能量?请503班2号同学答题。
机械能,答题完毕!
回答正确,加5分!
5月10日,五年级进行了一场紧张激烈的水电知识竞赛,每班派出3名同学代表班级出战。竞赛分为三轮,即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孩子们丰富的水电知识储备一次次将比赛推向高潮,赢得阵阵欢呼和喝彩。
在班级内,孩子们的研究报告各式各样,研究的过程,整体的分析,结论的获得,做得有模有样。
这是知识的储备,更是研究的成果,他们在研究中获得了书本里没有的知识,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将受用终身。
成果推广二:我为家庭设计用电方案
小凌家刚买了新能源汽车,在家门口装上了充电桩。怎么用电最节约呢?小凌接下了这个重要的任务。
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知道了我们宜都的电费是按阶梯缴费的原则,月用电量2160度及以下,为第一阶梯收费,月用电量为2161-4800度,为第二阶梯收费,月用电量为4801度及以上,为第三阶梯收费,不实行峰谷收费。
又了解到居民充电桩不计在家庭用电之列,单独计算,实行分时计价。谷段(23:00-次日7:00)电价最低,为每度0.43元。于是,他让爸爸设置了预约充电模式,设定为每晚23:00开始为汽车充电。
小凌全家都很高兴,觉得小凌特别能干。
很多孩子在做完研究后,都为自己家里量身定制了用电方案。研究成果能服务于生活,孩子们也特别有成就感 。
成果推广三:节电方案宣讲
“同学们好,我们是501班节电方案宣讲团代表,今天我们来为大家宣传节电方案……”5月14日,五年级80%的孩子走进小学部各班进行成果推广。他们分成了若干小组,有冰箱节电小组、空调节电小组、一体机节电小组等,将几个星期以来的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发挥自己的力量号召全校节约用电,努力解决总务主任的难题。他们也把研究成果带回家里,带给邻居,让更多人能因为我们的研究受益。
成果推广四:我要做最受欢迎的人
怎样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呢?只要你问五年级的孩子们,他们一定会脱口而出:“不给别人添麻烦、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热情……”
是啊,来电的城市最美的是来电的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座美好的城市,也要做一个美好的人。这才是年级课程最终的目标,指向人的成长。
成果推广五:我为家乡代言
宜昌,一座来电的城市,它以0.2%的国土面积,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世界最大水利枢纽三峡大坝,挽起长江,串起清洁能源走廊。
我们美丽的家乡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走上讲台,同学之间,回到家里,都在讲述着对宜昌的了解与热爱:
宜昌是“三峡门户”“川鄂咽喉”……
宜昌有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
宜昌是巴楚文化交融之地……
宜昌更是我们最最热爱的家乡!
如果一次年级课程,会有一个孩子从此对水电知识感兴趣,并最终走上这条路,那便是课程撒下的种子,开花结果了。
如果一次年级课程,会有一批孩子学会研究的方法,并实践于生活和学习,那便是课程撒下的种子,开花结果了。
如果一次年级课程,会有更多的孩子努力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并最终成就自己幸福的人生,那便是课程撒下的种子,开花结果了。
往期精彩
1 | |
2 | |
3 |
4 | |
5 | |
6 |
7 | |
8 | |
9 |
*转载文章或联系教师培训等事务,请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