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特辑|| 别让学生“逃离学校”,过有意义且有意思的校园生活

文摘   2024-09-02 07:03   河南  


一位校长提出问题:他们学校的学生逃学、厌学、不服管教、违反校规,应该怎么办?



让我们回到校园内部,一起来看看校园里每天在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故事,有哪些情景能引起我们反思和自省呢?


01


【故事一】九年级四月份是体育中考时间,所以从九月的第一天起,每天的体育课、大课间,学生都是练习跳绳、绕杆、排球垫球。看到这样的场景,似乎每个校园都是这样做,又好像有些说不出的别扭。正如李希贵校长讲过一个案例——他们对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课程进行调查时,发现曾经深受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已经变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我们把学生喜欢的事情都变成“题海战术”去反复操练时,喜欢的事情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校园对学生的吸引力便会减少一些。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如何在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运动技能的情况下,又让学生真正喜欢运动?这是我们要一直寻找的答案。


02


【故事二】一次,参加年级组组织的教师读书沙龙,组织者在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来策划,就是想让老师们真的有收获。那天的环节如下:首先,从书中找到了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案例,让老师们自读,写出感想,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老师们推荐代表或自主发言,分享阅读后的感受。在近个把小时的活动中,大家的学习状态很不错,自学很认真,讨论也很激烈,分享的观点也很有启发。


接着下半场,则由六个老师带着自已阅读此本书后画出的思维导图或PPT,给老师们分享他们的收获。在六个人持续不断的分享中,跑神、开小差的人增多了。坐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师忍不住感叹:“大家持续听,就会很疲惫,效率就低了。”

是的,这不就是我们课堂中的常态吗?老师不管学生听不听得进去,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个不听,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一天七八节课,一周五天,一学期一百来天。三年下来,坚持坐在下面听的孩子该是什么感受和体验?

 

所以,如果把学生的大脑当成装知识的容器,学习便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当学习变得分外痛苦时,孩子们不逃学怎么办?

 

因此,寻找到学习中的价值感,成就感,用人的天性可接受的方式去学习,尤为重要。


03


【故事三】学校做学生自治,允许学生大胆表达他们的想法。一个孩子来倾述:“老师对我有成见,看我不顺眼,经常在班上批评我,针对我,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所以我有点不敢来上学了!”其实,通过和孩子对话,我们发现,每次老师批评他,都是因为他违反了一些班级规则,例如迟到、上课做自己的事情等。老师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正因为如此,老师也很委屈:“我这么关注她,花费了这么多精力去管他,苦口婆心,他还不领情,投诉我!”


看,从老师的视角,批评教育是对的,是在履行职责,是在建立“对”的关系。但这种教育,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的尊重和帮助,反而是在让彼此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


建立好的关系,而不是对的关系!否则,教育就不能真正发生作用。

 

教育真的很难,对我们老师的挑战也很大,需要我们一直持续精进,不断靠近教育的内核。例如,我们在与学生交流中尽量采取对话,而非谈话的形式,因为对话目的是保障沟通渠道的畅通,谈话是为了达成当下的某个目的。


04


【故事四】一次碰到一个单独坐在一隅的孩子。我问他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他说他想转学。他告诉我,他经常违反纪律,同学们都觉得他给班级丢脸了。同时他觉得控制不住自已的行为,总是在给老师添麻烦,学习也不好,对班级什么作用都没有!


当学生在校园里没有伙伴,没有友善的同伴关系,学生找不到自已在校园里的存在感、价值感时,校园里他也呆不下去。


05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学生远离学习的重要因素。例如家长溺爱,学生吃不了学习的苦;父母暴力,对学生动不动打骂,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差,性格心理出现“异常”;家庭不和睦,学生心理负担重,在为父母的关系担心,也无心学习;有的家庭有钱,对孩子的物质方面有求必应,学生也会感到迷茫,他们这么努力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


因此,家庭教育的缺位,成了学生问题的很大来源。而缺少学习生活意义的理解也是不爱学习的重要方面。


如果我们在校园里继续寻找,还可以找到更多情景、更多案例,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做教育者的自我叩问:


有没有学生心情释放的空间?

有没有有意思的活动?

有没有值得交往的伙伴?

有没有喜欢的老师?

有没有学习的意义感?


……


这些,都是学生在校园里真正的需求。满足人的需求,才是激发内驱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我们找到了一些有关需求的理论:

同时也通过问卷和对话交流等方式了解到学生有各种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安全感、自由、意义感等。我们在校园里就是要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




要让学生爱上校园,喜欢上学校,不是一种做法就能解决的,需要立体的校园架构,多种路径、长期的坚持,日积月累,通过改变校园的生态,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从多种路径中,梳理出七条关键路径:


路径一:给学生一个自由与安全感的空间

学生对自由与安全感有需求。如何在校园里提供学生想要的自由感与安全感呢?


【故事六】“被告上法庭的老师们”

学校里开设了一个校园法庭,其性质是学生自治机构中的一个部门,当学生遇到觉得不公平、不合理的事件,不管是同伴之间,还是和老师之间,出现问题,都可以提出诉求,提供申诉的通道。


那天两个孩子因为睡懒觉导致出寝室时迟了。按照规则,生活老师需要记录下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一念之间决定从二楼的窗户直接翻出公寓。的确,学生成功了,但也不幸被老师抓住了,因此年级便要依规给他们一个处分。两个学生觉得不公平,在班级同学的支持下,当然也在我们学生中心老师的鼓励下,提出了诉讼。


为什么学生中心老师要鼓励他们?


一是解决孩子心中认为的不服气、不公平,让他们感受校园的平等与公正,被尊重、能正常表达他们的诉求,让心理的枷锁打开;


同时,想借助这个事件,让校方、学生、老师都从中发现教育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借此发现校园中的漏洞进行改进。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想通过开庭辩论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做任何选择,首选要思考如何保障自已的生命,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来逃避惩罚。


很感谢年级组和生活部的领导和老师们,当跟他们讲到希望支持这次活动时,大家二话不说,全力支持,还开玩笑说“以后估计要经常被学生告到法庭当被告了。”


其实,在校园里设置法庭还有一个隐性目的:给学生的情绪提供一个缓冲发泄的地带。当学生在校园里发生“自已意识中认为很重大的事件”时,没有一个给他们的心理与情绪释放的地方,可能会出现不可预估的后果。



因此,要在校园里尽全力给学生提供多种自由表达与提供安全感的渠道,如:


校园求助卡:



每个教室门口都有全校各位管理者的电话及办公室位置,方便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随时联系,寻找到对应能解决问题的人。


“校长有约”访谈:



每学期两次,听取学生对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根据不同的自治主题,有想法的学生都可以自主申报,提出想法。如校园环境改进,学校活动设计等。而且,因为有“学校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的机制,年级和班级也更能将学生的想法放在重要位置,每学期也会组织年级内的学生座谈。


师生关系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每个老师的感受和评价,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建立师生关系。


心理诊断:



每年会对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学校会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邀约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深入了解,及时提供帮助。


学生成长手册:



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规划反思能力,同时提供师生沟通的渠道,学校设计了《学生成长手册》,让学生记录自已的感受、体验、反思、计划等。老师通过这些内容了解学生的现状及现时的情绪状态,会像批小作文一样和学生进行文字对话。这种交流,给学生一个通过文字倾诉的渠道,也给了老师一个了解和帮助学生的机会。


追星逐梦手册:



对于最特殊的,可能就是老师眼中的“躺平”学生,九年级还专门为他们单独设计了《追星逐梦手册》,这个手册的内容板块比较简洁和聚焦,就是关注这些孩子的心情,帮助他们从兴趣出发,找到自已做得好的地方,倾诉自已的困惑……有专门的导师与他们对接。特别设置了每周老师点赞的环节以及亲子时光,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与父母对他们的及时评价与关注。



路径二:让学生在校园里找到成就感及感兴趣的事

学生的需求中有“成就感,做自已感兴趣的事”。因此我们要多想一想,如何让学生在校园里找到成就感及感兴趣的事。


【故事七】“由学生当老师的戏剧社团”

开学第一周,八年级一个在班上可能属于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找到我的办公室,说:“校长,我们想开设一个戏剧社团。”因为我们在七年级每个班都有戏剧课,但是八年级不再开设戏剧课。这个孩子说他们有一群爱好戏剧的同学,想继续一起学习戏剧。因此,这一学期的学生社团里就增加了一个戏剧社团,老师就是这个孩子。


像这样,很多被我们常规教育定义为“问题学生的孩子”,其实内心都有这样的需求和渴望。比如有一个孩子,他非常喜欢打羽毛球,学校本学期有篮球赛、足球赛,但是没有羽毛球赛,于是他说想组织年级羽毛球赛。当然可以啊,如果老师能指导他作为组织者,组织同学们用课余时间自发进行羽毛球赛则更好。


学校街舞社团的孩子,在音乐老师组织的快闪活动中精彩亮相,于是跟她们商量“能在晚饭时间段,每天带领同学们跳一二十分钟的舞蹈吗”。不是统一组织,而是提供一个大音响放在大平台,她们安排好学习的内容,然后张罗感兴趣的同学一起参与。孩子们特别高兴,纷纷响应。即使这样自主自发的活动,因为没有要求和安排,最后运行一段时间慢慢又消失了,也没关系,让组织的同学体验到做一件事情的乐趣及不容易,让其他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活力,感受到自已有什么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情都可以付诸行动,这些印迹留下就足够了。


前一段时间,在征集学生对学校的建议时,学生提出了大量想组织各种活动的想法。虽然我们不可能天天做活动,但将校园丰富起来,总有学生喜欢的几个因素还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将活动与学习结合起来,寓学习于活动中,在活动中有深度的学习,这应该是未来的学习方向,我们要多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达到这样一个目标。



路径三:关爱与重视,建好关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学生需要得到情感的关爱与重视,需要在校园里有好的各种关系。我们的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学生的这种情感需求,同时建立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想去春游,但政策原因没办法出行。孩子们请求到:”老师,我们去近一点的地方春游也可以啊。”怎么办?老师们悄悄准备,找家长们借了垫子,还有一个家长提供了一套音响设备,老师给学生们准备了一场充满着欢声笑语的草地音乐会,从夕阳到星星闪现,几个小时的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正如老师所说“希望若干年后,学生回到校园里,还能记得某天晚上草地上的这场活动。”


吃火锅不稀奇,但在老师办公室吃火锅,而且是因为自已的努力获得的,这顿火锅意义不一样。有几个孩子这段时间进步特别大,怎么奖励他们呢?发奖品已经没啥稀奇了。于是老师们悄悄带来了自家的设备,给孩子们买来饮料和火锅,大家坐在一起吃一吃,聊一聊,这种感觉好极了。


要过年了,老师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小红包,钱没多少,但是是老师亲自到银行兑换的新人民币,而且每个红包上面,老师都精心写了两个成语,每个成语里都有学生姓名中的一个字,发红包时,老师会请班上的同学念出这两个成语,然后大家一起猜这是属于谁的专属红包。钱少,但活动的仪式感及意义感不一样。


每个班级都有成体系的评价,每个小组每周都会获得不同的积分。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积分怎么使用呢?老师举行了积分拍卖会,给学生准备了很多物品,每种物品都有起拍的积分,学生可以用自已努力的成果来换取自已感兴趣的奖品。


像这样的做法,在校园里数不胜数。因为老师们都知道,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我们一定要和学生建好的关系而不是对的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爱学习、爱学校的重要条件。


不过,要让老师对学生有源源不断的情感与爱,是需要学校创造条件来激发的。因此在校园里,学校要从老师的需求出发,让老师们也过上有意义有意思的生活,只有这样,以爱育爱,才能让校园成为孩子们愿意呆的地方。



路径四:在学生心里种上花,不让心荒芜

学生有交往的需求,希望自已随时能得到帮助。预防校园欺凌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真的将这项工作做得有意义,有意思呢?

我们在校园面向全体同学征集防欺凌的手势,一共评选了10个大家认可的手势,并且通过全员投票,确定了一个标准手势。这样当同学的言行超过了自已的接受范围时,便可以用这个手势提醒。


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有三个专职的心理专业教师,每周都有心理课,心理课程的设计都是老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存在怎样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设计的课程。学生偏科,心理老师便设置了一节课叫学科拍卖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领不同的学科,想办法把自已认领的学科推销出去,推销过程中,获得学生喜欢的人数越多,则任务挑战越成功。其中进行语文学科拍卖的学生就推销到”如果不学语文,长大了男孩子给女生写情书都不会”,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起来。当小组给同学们播放了桃园三结义的视频,振振有词地说道:“不学语文的人,就如同张飞,不会说话,只会说俺也一样。”最后问同学们“大家学不学语文?”同学们都开开心心地回应“学”。因此,把教育的事情做得有意义有意思,而不是单纯的说教,非常重要。


心理老师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便是接受学生的心理预约,只要学生觉得情绪不好时,都可以预约自已的心理老师聊一聊,老师会认真倾听,缓解情绪,给出一些方法和策略。班级里还设置了学生心理委员,给需要关心的重点学生设置了一个秘密伙伴……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一方面是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还有一个层面是因为“放弃学习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心理问题引起的”。所以心理健康在校园里是重中之重。为了学生心理健康,我们经常举行学生亮点分享,让每个孩子寻找自已身上的亮点,申请分享的机会。有习惯好的孩子分享自已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有梦想的孩子分想自已为了梦想在做哪些准备,有会学习的孩子分享自已的学习方法……


同时我们在校园里寻找各种各样的榜样人物,制作成大幅海报,既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又用身边同学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



路径五:让学习变得有点意思

学生不爱学习,是因为没办法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成就和意义。如何让学习变得有意思就很重要了。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教别人。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追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让学生做老师去讲课,与同学们现场进行对话。学生自学后,自已梳理成果及问题,我们给学生配置了平板,精准推送习题,个性化指导。同时,做到作业的减量增质,每周在周一前就把一周作业整理出来公示,方便学生提前规划,也让班级对作业量进行把关。


要对课堂进行变革很不容易,所以我们会和老师们进行大量有关教学的研究,例如什么是真学习,什么是脑科学,什么是学习效率,什么是自学流程等,一点一点影响老师们在课堂上做出变革。



路径六:职业体验,寻找学习的意义

学生不爱学习,是因为对未来没有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自已将来想做什么。因此,做职业体验是一项重要的项目。我们有一所联盟校——宜都创新实验学校,在职业体验上有特别出彩的做法:


◎ 职业调查:包括家长职业调查和自已感兴趣的职业调查。

◎ 职业讲坛: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职业,邀请社会人士来校进行职业讲坛。

◎ 职业体验:跟岗家长一天,按点上班,完成家长平时工作,形成调查报告,提交一篇心得。同时还需要去社会中寻找职业,进行体验。   

◎ 职业规划:职业体验后完成一项作业——给自已做详细的职业规划。由未来自已想从事的职业资格反推到现在要对学习状况进行哪些改善。


用体验完成心灵的触动,用设想激发现有的内驱力,这应该就是职业体验的意义所在。



路径七:再次完成一场生命关系的链接

学生的问题很多来自于家庭,所以家校沟通,家长的培训,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将家长课程纳入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做了系统的架构。


以七年级为例:

七年级入校时,会帮家长分析初中孩子的特点及可能会发生的事,让每个家长有心理预期及应对策略。七年级我们都会做案例式家长会,但两学期的关注重点不一样。


上学期,我们会收集家长在教育中最头疼的问题,家校共育:


1.家长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让谈话触及孩子内心?

2.周末作业效率低、质量低,家长如何帮扶?

3.周末如何控制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

4.怎样帮助孩子缓解学习、考试压力?

5.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内驱力,充满学习的动力?

6.怎样培养孩子逆商,让孩子能够迎难而上?


所有的家长组成N个小组,各自认领一个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进行讨论,在全体家长面前分享。


下学期,我们会从青春期学生在家里可能会抱怨的问题出发,引导家长学会沟通:


1. 我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为何还是没有进步?

2. XX同学真烦人,总是说我坏话。

3. 我有一个想法,但我不知道怎么跟老师说?

4. 我这段时间非常不开心,我不想学了。

5. 我也知道玩手机不好,但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


我们把家长经常听到学生抱怨的话进行了整理,让各班结合班情有针对性地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智慧的碰撞。


在七年级,我们还做了以感恩为主题的集体班会。五百多个学生与家人一起拍的合照在屏幕上一一闪现,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与父母相关的沙画、歌曲、戏剧、朗诵,一次次叩问着在场学生与家长的心。随机抽取的幸运学生现场对父母的表白,更是让家长与孩子泣不成声。这样一种以智慧打底进行的生命关系的链接,不断融化着青春期孩子内心的“别扭”。


我们尝试在孩子们青春期的时光里,用方方面面的关系建构,去治愈这段特殊时光的“异样觉醒”。

“逃离学校”是学生内心焦虑的反射,重建一所“新”学校,尊重学生内在需求才能释放这样的焦虑。这所“新”学校一定是让师生尽情舒展、自由生长的乐园;安置奇思妙想、创新思维的学园;编织出相亲相爱,有良好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家园。


往期精彩

1

系统思维形成是领导力的“高光时刻”

2

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沟通策略

3

管理中的一些错位,是导致下属工作懈怠的“罪魁祸首”

4

越温和,可能越有力

5

老师想要的“安全感”怎么营造

6

探寻激励密码,启动学生自驱性成长的引擎

7

论校园“内卷”的尺度把控

8

校园中不经意的影响要素

9

根治“拖拉顽疾”需坚守的关键要素

*转载文章或联系教师培训等事务,请于后台留言

王昌胜丨我们丨工作室
“未来学校”(学习型学校)行动研究中,关于对学校治理结构、教师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学生发展、评价导向等方面思考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