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为报告文学个长篇小说——《我去养老院了》

文摘   2024-07-13 07:02   加拿大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金乐敏  

沪语改写:边秦翌

讲述:王邦基

文字、语音审核:丁迪蒙

编辑:王乙其    

 

兆银兄告知我,伊开始写长篇小说《我去养老院了》,搿是3年之前个事体。一年前个暑假,伊发来搿部小说个初稿,再三关照,“好好叫帮我把把关”。

开卷尝鲜,邪气快,我就拨“初稿”拖进小说设置个情感旋涡。一记头,居然忘记脱需要“把关”搿桩事体了。伊个辰光我就开始猜测,搿部小说是勿是国内第一部涉猎养老院题材个长篇呢?对老年迭个特殊年龄段个情感浓缩,对养老院独特生活圈个沉浸式透析,搿能介个小说,会得溅起哪能介个社会涟漪呢?


今年9月份,上海文化出版社勒官方微信公众号以“新书推荐”个方式,颁发了搿部长篇小说个出生证明。作为多年个老朋友,我晓得,兆银兄有得三十多年个新闻从业经历。伊是个写作极其严谨个人;伊个笔端欢喜聚焦人物特写搭仔史料溯源;伊个作品主要侧重写实。必过,《我去养老院了》,却是兆银兄近年来最大个一次“虚构”。

阿拉侪晓得,虚构是小说个本质。“捕捉人物生活个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个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越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越是小说化。

兆银兄一直以来以文史真实性见长,搿趟要完成35万字体量个“虚构”,有句闲话必须讲个,搿是伊写作史浪个一趟突破。作兴,就是因为作者秉持勒以真实性写作为根基个惯性,搿也注定了搿部“虚构”小说烙印在兆银兄作品个一大特色:就是逼真:小说故事,人物性格,对话语言,侪是现实生活个“活灵活现”。


“为了写搿部作品,我有过到养老院去邪气深入个采访搭仔体验。”有趟伊搭我通电话,用邪气真切个语气、语调讲。我再晓得,小说里个一号人物——陶依嘉,搭两位室友个故事以及三个老人搭子女个矛盾冲突,侪有作者自家个亲人、朋友、邻居、朋友家属个影子。围绕“陶依嘉”展开个故事,是所有搿些影子个合成。

尽管从文字架构来看,35万字足以算得上“长篇”了。但从故事个开合搭人物个数量来看,小说紧凑得更像是部中篇。伊展现个,勿是一整棵树,而是从一棵树浪,锯出来个一长段横截面。

书名《我去养老院了》,“去”是个动态词。作者攫取陶依嘉个“去”搭仔去了之后个“住”作为横截面,演绎个是老年人个生存状态,凸显个是人生暮年个无奈搭仔悲哀,勒情节个交错当中,也展示了人性个善良搭仔包容。小说个弹性,涉及了老年人已经有或者可能有个话题。搿就是作品个“张力”。

再看整部小说个语言方式,“我讲”“侬讲”“伊讲”,故事个铺陈,老多是由人物直接个“哪能讲”来展现个。读完整篇,甚至有种看多幕话剧个感觉。也由此,又形成了小说个另一特色:故事,勿是侧重于作者讲述,而是偏好于人物个呈现。


人物个喜怒哀乐,侪一一拨呈现勒读者面前。话剧个魅力,勿就是因为舞台个呈现嘛?电视剧个魅力,勿就是因为荧屏个呈现嘛?《我去养老院了》个文字里,更多个是由人物直接个语言对话,声音化个呈现拨读者个。因此,作品一经勒喜马拉雅平台演播,邪气快就有听友反馈:“邪气好个小说,讲得既真实又有故事性,假使拍成功影视剧一定是老老赞个!”

虚构人物个真实性,激发了受众个广泛共鸣,甚至有评论者拿搿部长篇“误读”为“有得鲜明个新闻纪录特色,犹如一部长篇报告文学”。

我认为,小说无论哪能真实,侪勿好当新闻作品来读。作品当中个人物,无论哪能鲜活,侪无法寻到身份证浪个姓名。但是,既然读者个反响侪朝真实性去靠了,兆银兄,侬个创作算是成功个了。

讲述:王邦基



丁迪蒙



 

丁迪蒙所撰写的,与沪语相关的著作主要有:

《学说上海话》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听听说说上海话》少年儿童出版社

《实用沪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话绕口令》少年儿童出版社

《上海方言词语使用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话读成语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

《囡囡学童谣》,年儿童出版社

学成语年儿童出版社




启迪心田沪语
推广、传承沪语与上海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