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6 min read
上周(9月6日),台风“摩羯”席卷我国海南、广东等地,强风暴雨肆虐,已经造成百万余人不同程度的受灾,成为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这是一项涉及多国(或地区)的时间序列研究,收集了自2000年至2019年期间,来自加拿大、韩国、新西兰、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共6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染病住院记录。研究建立了一个风场模型来模拟和描述热带气旋的风场特征。基于这一模型,研究将伴随热带气旋的最大持续风速达到或超过34节(1节=每小时1海里)的日子定义为热带气旋暴露日。研究在上述国家和地区选取了至少经历过一次热带气旋暴露(日)的179个地点,这些地点经历了总共124次热带气旋(一个热带气旋可能同时影响多个地点)。研究关注的5类主要传染病包括:肠道传染病、疟疾、败血症、登革热和结核病。研究使用了一个两阶段时间序列分析框架来评估热带气旋暴露天数与特定传染病住院之间的关系。研究首先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准泊松回归,在地区层面上探讨了每月传染病住院情况与热带气旋暴露日之间的关联;随后,采用随机效应荟萃分析将这些结果进行了汇总。结果以累积相对风险(RR)表示。此外,研究还计算了归因于热带气旋的传染病住院人数及其占总住院人数的比例。
分析涵盖了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179个地点的共计220万因传染病住院的患者。
在暴露于热带气旋后的2个月内,总体传染病住院风险显著增加。每增加一天的热带气旋暴露:
全因传染病住院率增加9%(RR=1.09,95% CI:1.05~1.14)。
肠道传染病住院率增加13%(RR=1.13,1.05~1.21)。
败血症住院率增加14%(RR=1.14,1.05~1.23)。
登革热住院率增加22%(RR=1.22,1.03~1.46)。
肺结核和疟疾住院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RR分别为1.06和1.04,置信区间跨越1)。
热带气旋对传染病住院风险的影响在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表明不同地区的基础建设、医疗设施和卫生政策等与传染病相关的灾后应对措施可能存在差异。
在加拿大,热带气旋暴露后总体传染病住院风险增加了15%(RR=1.15,1.07~1.24),肠道传染病的住院风险则增加了27%(RR=1.27,1.14~1.41)。
新西兰的总体传染病住院风险增加了14%(RR=1.14,1.05~1.25),其中登革热和结核病的风险显著增加(结核病RR=11.66,3.61~37.64)。
在中国台湾,败血症的住院风险显著增加,但其他传染病的风险变化不大。
韩国的热带气旋暴露并未引起显著的传染病住院风险增加。
加拿大和新西兰受气旋的影响相对较少,因此可能较难应对突如其来的气旋,而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则有更频繁的气旋暴露经验。
这项基于大规模人群数据的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涵盖了自2000年至2019年间,6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间段内的124次热带气旋,以及220万例传染病住院病例。研究据此估算了不同传染病(全因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登革热、结核病、疟疾和败血症)在不同人口亚组(即年龄、性别和所在国家或地区)中因热带气旋导致的住院风险和负担。
总传染病住院风险增加了9%。 肠道传染病住院风险增加了13%。 血症住院风险增加了14%。 登革热住院风险上升了22%,尤其是在登革热流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热带气旋暴露后,传染病住院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肠道传染病、败血症和登革热。这可能与气旋后的环境条件变化有关,如饮用水污染、卫生条件恶化、医疗资源不足等。而结核病和疟疾的住院风险未显著增加,可能是因为这些疾病的传播方式与气旋后的环境影响关联较小,或者因为它们的潜伏期较长,气旋后短期内的影响不明显。
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在气旋后,尽量饮用经过处理的或瓶装的水,以避免肠道传染病。 加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是在灾后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洗手和清洁伤口非常重要。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烧、腹泻、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就医,防止病情加重。
*文章不构成任何诊疗相关建议,仅供医(药)学背景小伙伴参考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