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 6 min read
研究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招募了88,905名年龄超过40岁的参与者。参与者佩戴了一周的腕带光传感器,以测量个体的昼夜光暴露。这些传感器记录了大约1300万小时的光照数据,包括昼夜光照强度等详细信息。研究将24小时光照数据划分为“日间光照”(07:30至20:30)和“夜间光照”(00:30至06:00)两个时段。光照按强度分位数分组,夜间和白天光照均分为四个强度组(从低到高:0-50%、50-70%、70-90%、90-100%)。研究使用昼夜节律模型,基于光照数据推算出每位参与者的昼夜节律振幅和昼夜相位。振幅反映了昼夜节律信号的强度,昼夜相位则表示生物钟的时间点。研究进而计算了平均昼夜节律振幅、最小振幅和最大振幅,同时分析昼夜相位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描述个体的昼夜节律特征。研究的死亡率数据从英国国家健康服务(NHS)网络获取,分为全因死亡和心脏代谢性疾病相关死亡。研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光照暴露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同时采用竞争风险模型来区分心脏代谢疾病死亡和其他死亡原因。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光周期、社经地位、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等因素,以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
*文章不构成任何诊疗相关建议,仅供医(药)学背景小伙伴参考学习
主创、编辑:Mr. 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