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海宣布将在浦东等地区实施住房养老制度,并计划明年在全市推广。
8月23日,住建部还表示,将研究建立住房体检、住房养老、住房保险三项制度,今年将在上海等22个城市试点。
自己都还没有混上养老保险,但房子已经有“养老保险”了。
所谓的住房养老制度,其实和个人养老制度类似,就是你前期交钱,以后年纪大了就有保障。
只是个人养老直接给你钱,而房屋养老主要用于房屋的体检、维护和改善。
此用途与购买新房时缴纳的专项维修基金相同,用于房屋维修。
问题在于,住宅专项维修基金在购买新房时只缴纳一次。之后二手房买卖时就不需要再缴纳专项维修基金了,
所以,一些老房子,尤其是30年左右的房子,就意味着30年前就缴纳了维修基金,目前肯定不够维修用的。
所以就有了这个所谓的住房养老制度,或者说住房养老制度是对住房专项维修基金的制度补充。
有人问,明明是70年产权的房子,为什么30年质量就不好呢?
没有人能给我们答案。我只能说,有时候没有给出答案,就意味着给出了答案。
回归正题,住房养老制度有何影响?
目前主要影响的是老破小,直接增加了老破小的持有成本。
当今的房地产市场,我们都深知,老破小不受欢迎。当然,这种不受欢迎是基于价格的。
目前,老破小在一些重点城市的交易量仍然很高。主要原因是老破小的价格大幅下降。
因为其只能满足部分人的住房需求,而投资金融属性却在大幅下降。
所以产品本身需要以价换量,现在又要增加持有成本,这肯定又增加了一个变量。
而且住房养老制度并不等同于房产税。房地产税将在稍后征收。成本只会更大。
比如上海楼市已经在实行房产税试点,所以肯定有一些房产需要同时缴纳房产税和住房养老金。
当然,目前看来,住房养老所收取的资金数额应该不大。
但是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衡量的,因为每个人对资金的体验不可能完全平等。
就像医疗保险一样,每年300多,对于一些人来说,根本就没什么。对于其他人来说,那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停缴的现象也很严重,
而且我们还得明白,住房养老制度一旦普及,收取的金额只会越来越高。
原因很简单,现在30年左右的房子一般都是多层房子,也就是所谓的楼梯房,维修成本还说得过去。
但再过一段时间,再过10年、20年,大量的电梯间就会严重老化。电梯间的维护成本会比多层住宅高很多。
当然,不要以为房子会出租出去,租客就要承担责任。
我们要明白,房租和房价是完全不一样的。房价包含了太多的投资和金融属性。
而租金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就业和经济状况,所以摊在租客的钱是有上限的,
还有一点就是公租房越来越多,这对商品房的租金也是一个打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想大幅提高房租,那么你就必须考虑附近租房子的需求是不是很大了?
毕竟所谓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就那么几个。
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下,住房养老制度,对房地产趋势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整个房地产市场正在从增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
为什么过去没有人提到住房养老?
因为以前都是大拆大建,根本不用担心房子的年龄。
但是到了2020年左右,大规模的拆迁开始陆续停止,然后就是所谓的城中村改造、旧改造开始了。
现在我们更进一步,直接出钱建立住房养老制度。
这明显感受到了房地产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转变。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拆建,而是开始优化和维护存量住房。
这就是我们要结束房地产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旧模式的原因之一。
房地产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的转变,代表住房供应逐渐饱和,房地产开发的重点必须从大规模开发转向存量的优化管理。
而对于一些房地产企业来说,它们将被逐渐淘汰或改造。
比如,今年排名前100位的房企中,有近70%没有拿下一块土地。
再比如,仅今年就有不少上市房企纷纷撤资。或者出售房地产开发业务。
格力地产、美的置业、华远地产、冠城大通、银亿股份等五家上市公司出售房地产开发业务资产。
没办法,这是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必然结果是开发规模在减少,房地产企业也需要减少。
当然,从增加到存量,开发规模在减少,也会影响经济。
因为新建住房背后是土地财政。
近年来,各大城市的卖地收入都被削减了一半。在一些城市,卖地收入的减少甚至可达70%以上。
完全依靠卖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因此,我们肯定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至少没有办法完全以房地产为龙头。
同时,房地产市场从增量变为存量,这也意味着调控政策的变化,从之前对房价的各种限制到全面放开。
比如现在大部分城市的限购、限贷甚至户籍制度,几乎已经没有门槛了。
房地产市场开始追求健康发展,加强保障性住房市场的调控和支持,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
所以,通过住房养老制度的信号,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房地产市场确实发生了变化。
买房的逻辑、投资回报以及高层对房产的态度,都与过去完全不同了。
所以别自找麻烦,你有能力、有资,可以配置一些优质资产。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还是要以住房需求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