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宇:学习进步的前提,是想办法让孩子自觉行动起来!

文摘   2024-11-14 17:12   北京  

昨天的日记里,我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学员的作业练习。

有好几位家长今天反馈,让孩子试着做过两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慢慢就没做了。

比如,思维导图不会画,孩子不知道怎样提炼教材;

又比如,孩子不知道要提什么样的问题,拿着书看半小时都动不了笔,坐在那发呆浪费时间;

再比如,“两个翻译”错误率太高,孩子做一段话,基本没有一句是对的,于是就不想做了。

不会弄、费时间、错误率高……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孩子没有成就感,并且有畏难情绪,于是就没有行动的动力。

这不就是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吗?

反过来,如果孩子会弄、能节约时间、错误率低,孩子的动力是不是就慢慢上来了?

所以,不要过于迷信什么名师、名校、秘籍、诀窍。

没有做到让孩子自觉行动起来,一切都是白扯。

任何问题的改变,都不会是一朝一夕的。

咱们确实是围绕基础知识在做练习,基础知识确实也是学习中最简单的内容,但很多孩子确实存在障碍,所以打基础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

不能因为简单,就一蹴而就。

有家长就没理解我所说的意思。

“7521”是一个参考值,孩子觉得有难度,可以适当降低标准。

造50道题如果做不到,可以改成提问。

提50个问还有难度,咱们可以降低到40个、30个。

哪怕孩子能落实10个,也比啥都不做要强。

没练习过提问,一开始让孩子提问,肯定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提问的深度代表思考的深度,孩子最开始缺乏思考,不妨直接提问。

举一个地理知识的例子。

教材上有一段专门的话介绍中国的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

这段话变成提问,就可以是:中国有多少个邻国?分别是哪些?

深度思考一下,做个升级,就变成:中国有多少个邻国?把它们按逆时针顺序排列出来。

这一升级,就有了挑战,提问就变成了造题。

两个翻译、思维导图也是一样,实在不能按我们推荐的数量做,就先降低标准做。

这就是昨天日记标题的含义。

进步的前提不是“贪大求全”“万无一失”,而是“亲手做了”。

做了一定见效,见效了才会有动力继续落实。

先让孩子行动起来,再让孩子达到标准,最后争取每次都达到标准。

越是弱的孩子、底子差的孩子,越要哄着来。

有些孩子第一次落实,一听要造50道题,心理上就觉得自己做不到,还没开始就泄气了,怎么能见效呢?

我也不建议家长守着孩子做,因为见证进步的过程容易上火。

跟孩子做好沟通,然后各自做各自的就行。

有的孩子,行动起来需要一些心理建设,这都很正常。

更别把这件事变成孩子的负担。

我之前辅导的一个孩子,15天之后才给我交第一次作业,但质量非常好。

我很认真地表扬了这个孩子,后来他交作业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从高二考试瞎蒙考180多分,到高三第一学期凭自己的本事考到436分,再到最后高考543分,对这个孩子而言,这种改变难道不是逆袭级别的吗?

面上的慢,很多时候其实是快。


若您对文章内容不清晰,或者有其余孩子在学习中的困难未得到解决,不要公众号留言,可以添加下方我的微信,帮您更好的解析。

若您已经有我的微信,可以私信我,请勿重复添加。

崔宇日记
专注传播家庭教育知识,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升孩子成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