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北京三里屯,和我的编辑申老师沟通了新书书稿,整个过程轻松愉快,高效紧凑。
对完书稿发现还有时间,我便临时改了下午的高铁票赶回长春。
顺利的话,这本新书将于2025年的年初和大家见面。
里面的内容,是我从教二十多年来,一些教育心得的分享。
期望能给正在一线执教的老师,正在为教育孩子而困惑的家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昨晚到长春已经九点多了,在高铁上想了很多内容,想着到站后再发布一篇日记,但最终没有动笔。
这几天确实有点辛苦,讲课、咨询、录节目、改书稿、采访,大脑消耗比较大。
回到家后,直接美美地睡了一觉。
人一定要休息好,精神饱满了,工作、学习的效率才会更高。
孩子主动透支休息时间去学习的行为,精神可嘉,但我不鼓励。
逼孩子透支休息时间去学习的行为,我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
书稿中有一个节点的内容是我对于补课的看法。
补课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不主张补课,但并不意味着补课的行为不能存在。
我从来只反对毫无目的的补课。
补课的精髓,其实都在“补”字上,把缺失的东西添上,这叫“补”。
很多老年人、生病的人,身体缺乏某些营养元素,为了让身体正常运转,需要吃一些专门的食品,这类食品叫“补品”,它们是为补缺而存在的东西。
有的人确实有吃补品的需求,因此补品自有它的消费市场。
如果孩子功课有缺陷,有内容没学明白,找老师补一补学习的短板、漏洞,补上就停止,这样的行为也是有意义的补课,它能及时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
如果是这样的补课,我举双手赞成。
问题是,有多少孩子上的是这样的补课班呢?
我了解到的孩子,都是每周规律签到,有的还要规律性地完成作业,一个班的孩子补的都是相同的内容。
去同一个科室,找同一个医生看病,医生开的药尚且不同,一个班的孩子上同样的内容,又怎么能做到高效补习呢?
国庆期间做咨询的时候,有个孩子主动跟我说,他知道自己身上的短板在哪里,想找老师补课。
我就告诉这个孩子,你带着10个问题,或者20个问题,去问你的科任老师,单独约老师补课。
老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要精简问题的数量,同类的问题,问一个就好。
提出10个、20个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全面自我排查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提出的问题有质量,老师也会对孩子刮目相看,知道孩子在认真对待这件事,答疑解惑也会更加用心。
这次请教10个问题,都解决了,下次再请教10个问题。
问太多,老师讲得浅,双方的效果反而都不好。
学习切忌贪多,因为贪多嚼不烂。
少则得,多则惑。
如果每一次的补课都能补到点子上,这样的补课多多益善。
若您对文章内容不清晰,或者有其余孩子在学习中的困难未得到解决,不要公众号留言,可以添加下方我的微信,帮您更好的解析。
若您已经有我的微信,可以私信我,请勿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