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日记的一大动力,来自家长和孩子们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反馈。
见到孩子们在落实的过程中一点点进步,一次作业比一次作业完成得更好,我的内心就非常欣慰。
今天才16号,有个孩子这个月已经给我交了14次作业,我都想让她歇两天,别把自己给累着了。
这两天的日记,都围绕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如何鼓励孩子行动起来为主题。
学习就像盖高楼,把基础打牢一点总归没有坏处。
表面上看起来,现阶段好像多花了十天半个月打基础,成本有点高。
但是,基础知识一旦打牢,孩子运用方法解更难的题时,或者面对不同的知识做迁移、比较时,都会更加轻松。
针对孩子的学习做考虑,哪怕不考虑未来的深造,也应该以12年为单位。
其中前六年、后面两个三年,分别组成三个阶段。
任何学习的行为,都要对孩子长远有利才行。
只盯着期末,或者近期的某一次考试,孩子就会陷入低质量、高频率的无效学习之中,会消耗大量的精力。
我们鼓励孩子使用标准学习动作,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归纳、提炼、分析。
有了这个能力,遇到任何学科知识,孩子都会自己加工整理。
自己加工整理的内容,记得更牢,效果更好。
我们有好几个学员,用下面这套方法梳理历史知识,几乎每次考试都是100分。
我在讲如何梳理文科知识时,介绍过一个“5W1H”的思路。
所有文科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一旦用“5W1H”的思路转换,人的学习状态就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了“主动思考”。
以“鸦片战争”这个知识点为例,在辅导时,我就经常启发孩子,用下面的思路自己整理知识。
When(时间):鸦片战争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Where(地点):鸦片战争在哪里发生的?
Who(人物):鸦片战争牵涉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What(事情):鸦片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
Why(原因):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How(怎么样):鸦片战争结局如何?有着怎样的影响?
按照这个思路,孩子把课本知识梳理一遍再去听课,或者听完老师的课用它归纳总结,效果都会好很多。
历史考试,就是围绕一个个这样的历史事件,从它们的六要素中出题考试。比如分封制、商鞅变法、遵义会议、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
搞清了这些核心,题不管怎么出,孩子心里都有数。
很多人觉得文科难学,或者花大力气也没把文科学好,就是该做的没做,而那些“有的没的”做了一大堆。
其他文科学习也可以套用这个思路,只是因为学科特性的原因,细节上又有一些不同。
文科有文科的模板,理科有理科的套路。
但不管学什么科目,一定是先打好基础,再去做题拔高。
具体的内容,我在《启动学习力》这本书中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还是那句话,再好的药,舔一舔都不治病;再管用的方法,浅尝辄止总归是不见效。
若您对文章内容不清晰,或者有其余孩子在学习中的困难未得到解决,不要公众号留言,可以添加下方我的微信,帮您更好的解析。
若您已经有我的微信,可以私信我,请勿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