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宇:如何让孩子一个月学会“自主学习”?

文摘   教育   2024-11-01 17:04   北京  

今天在日记里,回答一位小学家长的提问。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初中、高中的家长也能看一看,因而相对平时的日记要长一些。

这位家长说,孩子读三年级之前,自己每天都陪着孩子完成作业。

如今四年级了,也觉得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这学期开始,就让孩子独自在房间学习。

然后这位家长发现,离开了自己的监督,孩子写作业明显没有过去认真。

遇到难题就坐着发呆,有时甚至能睡着,或者作业写着写着,开始玩笔、玩橡皮,或者在草稿本上开始乱写乱画。

和孩子发了几次脾气之后,又回到了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

随着孩子所读年级的提升,功课难度也在提高,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也在变长。

每天下班回家陪孩子写将近俩小时作业,自己也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了。

但是不陪着,孩子又不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怎么办?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点,“自主”一定是态度上的“主动”。

现在不少家庭,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

大家也普遍认为,孩子坐在自己的房间,一个人看书、思考、做作业,就是自主学习了。

这是不对的。

老师在台上讲课,孩子主动去听、愿意去想,这就是自主学习;

家里书架上的书,孩子主动去看,这也是自主学习;

一些学习软件,孩子能主动打开,愿意跟着坚持学,这也是自主学习。

你的孩子,平时一定围绕一些事情问过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孩子其实就是主动求学的状态。

有多少家长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状态呢?

根据咨询中孩子给我的反馈,大部分家长都没有。

如果问的内容家长也不知道、不清楚,很少有家长会引导孩子,或者陪伴孩子一起思考、探索,往往是不耐烦的态度配上一句简单的“不知道”就打发了。

同时还不忘挖苦一句:你这些心思用在学习上多好,就知道琢磨些有的没的。

其实,这就是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的最佳时机。

养成了凡事多问一句“为什么”的习惯,害怕孩子学习不主动吗?

少跟孩子说答案,多引导孩子动脑想。

一两次探索能不能获得准确的答案,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培养起遇事爱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

这是求知的原动力,也是搞好学习的原动力。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呆、走神,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学习的畏难情绪。

不懂、不会,加上没有善于思考、求知的习惯,孩子就容易发呆、走神。

新课标对学习提出了三大要求: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就是一种生成知识的学习,不断围绕学过的内容发散思考。

不断探索,不断发散,这不就是自主学习吗?

可是,如果基础本身没过关,不牢靠,孩子又以什么为“本”去思考,以什么为“原点”去发散呢?

任何孩子,补基础都是有益的。

基础不牢的孩子,会因为基础牢固,大大提高基础题的得分准确率。

基础较好的孩子,会因为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降低知识迁移的难度。

每天做好浅预习,做好认真听课,做好及时复习,让孩子尽可能少地把问题遗留到做作业的阶段,减少学习的障碍,这时再结合限时等措施,孩子的积极性才会真正被慢慢调动起来。

我的两大自主学习法宝,一个叫思维导图,一个叫提问学习法,它们都是辅助孩子自主学习的好帮手。

用思维导图把目录画一遍,这其实就是让孩子自己拉一张知识网,所有知识点都在这张网上。

在完善分支的过程中,孩子总会触及新的盲区。

然后不断用问题引导孩子探索内容,提高学习的质量。

要获得答案,孩子要么会问,要么会自己找,这其实已经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了。

越做才会越好,越好才愿意继续做。

这种正向循环才能带来成长,能力提升了,解决的问题更复杂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致就上来了。

懂点啥、会点啥,时不时还能有点小成绩,孩子能尝到学习的乐趣和甜头,可不就主动学习了吗?

总而言之,先让孩子有自主探索的意识,再是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意识到位了,其实用啥方法都能进步。


若您对文章内容不清晰,或者有其余孩子在学习中的困难未得到解决,不要公众号留言,可以添加下方我的微信,帮您更好的解析。

若您已经有我的微信,可以私信我,请勿重复添加。

崔宇日记
专注传播家庭教育知识,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升孩子成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