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一、绘本解读《小狐狸买葡萄》
绘本介绍:
狐狸有棵葡萄树,结出了很多很多的甜葡萄。他分给了狸猫一些,结果狸猫作为回礼给了狐狸一个大苹果。由此狐狸发现了葡萄更为广泛的作用。这些多余的葡萄给狐狸带来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二、儿童会议(讨论法)
师:什么是交易?
李奕可:有两个人,他拿了一个东西,我拿了一个东西,我们相互交换就是交易。
陈语珊:交易就是你把钱给他,另一个人把东西给你,这就是交易。如果他们两个之间拿的是东西,就是交换,交换就是交易。
徐彤:你给了别人钱,他给了你一瓶花,这就是交易。
田树阳:我把苹果给他,他给了我一个梨,这就是交易,因为古代没有钱。
何锦航:如果你的东西太多,可以和别人交换。
王爱霓:写书也可以挣钱。
刘宇澍:一个人看见蛋糕店,去买蛋糕,就是交易。
徐彤:小朋友拿着钱去买苹果就是交易。就是交易。
陈语珊:小朋友之间交换东西,跳蚤市场就是交易会。
张宸熙:小朋友和妈妈去买柿子就是交易。
通过儿童会议和绘本的解读,孩子对交易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们举行了一次线下活动,孩子们亲自去挑选物品去消费,体验交易的过程。
三、实践法
闫梓洳:我买奶片的时候,我问阿姨多少钱,阿姨说两块。
赵梓辰:我有10块钱,我第一次选了一个15块的零食,我发现钱不够,我又选择了10块的。
张宸熙:结账的时候,售货员会扫一下码,会出现我要付款的数字。
闫语薇:我发现文具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它们还有不同的包装。
田树阳:我买的葡萄很大、很新鲜。
张宸祎:我发现超市有蔬菜区、水果区、零食区,我在零食区买了零食。
教师总结反思
绘本《小狐狸卖葡萄》这是一本经典的财商启蒙绘本,以绘本为载体,通过小狐狸卖葡萄这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给孩子们描述了交易起源和市场的形成过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市场的起源,并让幼儿与故事情节产生情感共鸣,联想到以往参与的跳蚤市场。通过儿童会议:什么是交易会?孩子了解了交易会的形式有以物换物、物币交换、劳动换钱。由于孩子们对交易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们举行了一次线下活动,孩子们亲自去挑选物品去消费,体验交易的过程。
绘本《钱是怎么产生的?》
绘本介绍:这本绘本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讲述钱的历史以及钱产生的过程。孩子们对故事内容很感兴趣,他们角色扮演,演绎钱产生的过程。
以物换物 (换东西不方便)→ 贝壳换物 → 金属换物 → 纸币→ 电子货币
儿童海报
一、认识人民币
陈语珊:我认识这些钱,有100、50、20、10、5。
李锦博:有人的这面是正面,另一面是反面。
刘锦铭:钱上面的数字是多少,就是多少钱。
刘宇澍:两个100就是200。
师:1元、5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能买的什么东西?
李锦博:一块钱能买四个泡泡糖。
徐彤:跳蚤市场的时候,一块钱能买一个发卡。
郭思彤:五块钱能买一包薯片。
陈语珊:十块钱能买一袋葡萄。
李奕可:祎块钱能买一支铅笔。
师:怎么知道钱的大小?
王爱霓:钱越多买的东西越多。
尤耔栋:钱上面的数字大、钱就大,数字小、钱就少。
刘宇澍:可以观察数字,数字大钱就大。
一、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在认识人民币之后,有孩子提出来两个100相加就是200,更多的孩子加入了这个讨论,两个50就是100、两个10块就是20……,为了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纸币兑换过程,老师给孩子提供了打印塑封过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供孩子挑选体验。
教师总结反思
通过与幼儿的谈话,发现他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人民币的正反面、钱上的数字是多少代表这是多少钱、钱上面的数字大,钱就大,数字小、钱就小…… 交易中会涉及到找零这一问题,因此为孩子们提供了打印塑封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他们进行挑选,进行兑换,在体验中更深刻的理解钱与钱的对换。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20以内的对换掌握的比较好,于是提升了难度,让他们对50和100进行对换,由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有限,他们对50和100的兑换过程有困难,于是对活动进行了及时的调整,让可以进行比较简单的兑换。
【幸福的种子在扎根】
图文 | 张小慧
编辑 | 李 琴
审核 | 马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