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llax视差之眼 编者说]印刷与手写是字体排印中核心的历史争端,不过,这样的矛盾已经在电脑参与排印后得到了解决。我们总是可以轻松下载、使用各类字体,就算是手写体也变为了一个个字库。但是以创造字体的方式去理解,那么字体的使用就会以另一个面貌出现——我们将更为审慎,去理解字重、字距、行距、大小的关系,不同字体间的相互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与小心。
De.Althusser
印刷的发明的作用在工作中得到了证明,但其中却并未充分展现使用印刷活字的划时代进步的优势。古腾堡、福斯特、肖费尔以及其他早期印刷商都急于保留手抄本的外观,通过在页边和首字母的装饰上模仿手抄本的风格。由于这一尝试保留手抄本形式的做法,印刷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手写书籍存在相似之处,这种尝试一直持续到今天并引起了混淆。在这方面,印刷术的引入与其他发明基本不同。例如,在石版印刷中,新技术的天才通过杰作得以体现。
早期的印刷书籍被比作手稿,印刷商往往带着一种自卑感。手稿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而印刷作品则可以按任何需要的数量复制,然而,印刷品的价值当然远不如原版手稿,因为单一的印刷副本再也没有原稿的价值。
尽管在16世纪的印刷作品中,活力和个人独特性被故意强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印刷业的发展,直到今天,个人化的特征已经逐渐被淡化。
一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认为书写和印刷是两种截然不同、相互不兼容的技术,并且它们应该严格分开。书写被认为是个人的、有机的、独特的、即兴的,这些特征与书写者的个性和他当时的情绪密切相关。但印刷品则不然,它们可以根据需求被反复复制,呈现出一致且无法改变的形式。这种个人化的特征在印刷品中缺失,反而呈现出更为中立、客观的特点,强调精确和清晰。正是这种中立性和客观性,使得排印师能够普遍使用这些印刷技术,并以多种方式变换其组成。
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必须避免混淆书写与印刷。手写的自发性只能依稀地达到,并且永远不会被印刷所达成,为了使得印刷更接近书写而出现的灵活可变的字体形式与连字似乎也成为了一种证据——证明了调和不可调和之物是一种失败的尝试。在手迹中的字体,正如它们为人所知那样,无论是古早的亦或是近来的设计,他们的手写之美已经被贬低到一种令人倍感不愉快的仿制,体现在僵化与重复的形式上。
印刷中的名作,无论是什么年代的,都具有技术那动人的力量与不受束缚的个性。他们有着酷炫与迷人的美丽;他们为外国人自由借用,并且无惧在印刷早期因失败的对比而带来的自卑感。
从书写到印刷的a与A
Emil Ruder:前面的图片是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作品的细节,反映了印刷美学规则的知识:独特的字体,排列在一起没有任何连接……字形通过“铸模”技术或“活字”保持……与手写文字的情感投入不同,体现了公正性和客观性。
Hans Schönsperger作品(1519)
左图(即上二图):意大利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的印刷作品反映了印刷规则和美学的知识:单一的字体,排列在一起没有任何联系,由铅铸成的字母形式不变,公正与客观代替了书写形式中的情感参与。
上图(即上三图):汉斯·施翁斯佩尔格的印刷品,奥格斯堡,1519年。德语活字,或者说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字体,它们将许多书写特征引入了印刷中。将大写字母的装饰、段落符号的装饰和最后一行的笔触巧妙地融入印刷和排版技术中,堪称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保罗·克利致伯尔尼收藏家赫尔曼·鲁普夫的信件,采用了复印版并进行排版。保罗·克利的手写字体揭示了当时的激动、不安和时代的悲剧。相同的文本通过排版后变得客观和纪实。
在下一页(也就是下二图),是克利的原始手写信件,通过书法形式,展现了当时的激动、不安和时代的悲剧。
保罗克利的手写原稿信件(同样内容)
人们普遍认为手写与印刷是两种截然不同、互不兼容的技术,应该保持分离。手写信件是个人化的、自然的、独特的和自发的。它反映了写信人的个性和性格,往往还能表达当时的情感状态。另一方面,印刷信件则精确且规则,形态不变。它是无个人色彩的、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正是这些特质使得排字工能以普遍的方式使用印刷技术,能无限变化其组合。
图案印刷的准确性来自于雕版,而且其印刷字体就是为了与胶泥印章与模糊的、消散的打字机(字体)效果对比。
上图:是对由打字机印制出的信封细节的放大。可以看得出,打字机的字样介于印刷与书写体之间。
10.4@Parrallax视差之眼
文| 埃米尔·鲁达
译| Althusser
审| Ophe
编辑| Althusser、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