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llax视差之眼 编者说]这是我们第一期的“艺-触”!正如之前向各位预告过的,“艺-触”将会深入艺术、设计创作的现场,为各位带来艺术与设计的方法论与经验之谈,打破学科建制,为Parallax的观众与成员提供艺术、设计的展示平台。本期内容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寻壑同学供稿,我们同样竭诚欢迎您在相关艺术、设计领域的供稿!
雕塑是有很古老历史的艺术,是我们抒发对世界之感受的朴素的表达手法。本文是给对雕塑毫无了解,但是又想玩一玩的同志们写的,只是玩雕塑(特指泥塑)的一些小心得。很粗糙,如果有错误之处还请原谅。
雕塑作为一门艺术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我们知道国画的语言是用笔和用墨,油画的语言是色彩和笔触,雕塑的语言就是形体和空间。既然形体和空间是语言,就表明了它是欣赏雕塑的主要角度。对于一切雕塑的好坏,都可以通过看这两个要素的关系是否巧妙来判断。
那么形体和空间是什么呢?
我认为,形体是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间的体积关系,比如想到某人,就记起他脸颊圆圆的,鼻尖翘翘的,那么可以在雕塑中强化这种关系,即把两侧脸颊的体积做大,鼻尖垫高点。至于眼角有几根皱纹,下巴上有颗痘之类的特征,如果不是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即使看到也不如不做的好。
至于空间,可以想象在一个可感知的范围内,除去雕塑本身的部分。想象拿一张大布把雕塑罩住,这块地方就算是给它了,而在这个合适的空间里就是留给我们雕琢形体的地方。或者可以说形体是凸出来的可见的部分,而凹进去的,作为阴影的就是空间。它是需要想象出来的。
米开朗基罗说他想要把人体从大理石中解放出来,这句话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他想把形体从空间的可能性中固定下来。
形体和空间,一进一退,一实一虚。雕塑之美(至少在表现形式上),在我看来就是善用这两种语言,来塑造特定的形象。而在此基础上又能分出境界趣味的不同来;有的形简意繁,浑然天成,有的精工细作,极尽繁复。似古风般苍郁者有之,似绝句小令般婉转者亦有之。言不能尽其妙,大家掌握了方法之后,可以尽情探索。
01.
雕塑的材料
用目结土制作时,如果中途暂停,需要用湿抹布盖住,如果要保存的话最好用防水塑料布包住,并每隔一两天揭开布向雕塑上喷一层水。可以参考下图:
因此,要想长期保存用目结土制作的雕塑,只能翻模,扫描或者干脆多拍几张照。如果目结土干了就要掰碎再一点点加水搅匀,会很麻烦。
用油泥制作时,可以先买软性的油泥,如果捏起来觉得硬最好买一个热风枪,或者用吹风机吹到温热,或者在热水里泡一会儿。
首先要搭架子,没有架子雕塑一定会散架。
比如上图,可以想象一个立体的对象是由不同的小立方体摆在特定的位置组成。当然还可以接着细分,比如脸部是由额头的球体,鼻梁的长方体,两侧颧骨的立方体,还有胡子和后脑勺的球体组成。用基本的立体几何形相互拼接在一起的方式去想象形体,就不会毫无头绪了。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形体之间因互相交错,穿插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整体。那么接下来就是可以让雕塑变得有趣又耐看的关键:让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保持平衡。
注意是平衡而不是平均,如果各方之间的强弱都完全一致,那么就不可能找到一个统摄全局的力量,只剩下混乱和呆板的感觉。要想让雕塑变得耐看,就要想办法让观众的眼睛动起来,也就是制造出主次强弱的次序。即要让矛盾突显出来,同时也要和周围的次级要素呼应,最后能达到一个即有矛盾又统一的整体。
如下图,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中,观看者注意的焦点会从圣母的头部开始,沿着形体走向明显的区域不断地游走(它们都有引导视线的作用),同时在反复的观看中注意到雕塑的细节。形体走势之间的呼应与和谐轻盈灵动的效果。
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的结构分析
罗丹《亚当》结构分析
选自泥人张精品作品展
文| 寻壑
审| Ophe
编辑| Luna、Althus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