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人社部等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将于12月15日正式推广至全国。
两年前,个人养老金制度还只是以试点形式在36个城市开展。
最新的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的数目突破了7000万人。
尽管开户数屡创新高,但缴费热情却不高。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平均的缴费金额大概是2000元左右,远低于12000元的缴费上限。
银行在业务初期推出了各种开户送礼的优惠活动,很多人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完全只是为了薅银行的羊毛。
那么个人养老金到底适合哪类人群?
我们到底要不要缴纳个人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是国家推动的养老体系的一部分。
常说养老三支柱,第一支柱就是社保,这是国家发起的,是目前养老体系的大头。
第二支柱就是企业年金,这部分规模较小。
第三支柱就是商业养老产品,自愿选择购买。
社保的问题大家都清楚。
现收现付制下,现在的缴费支持现在要领取的退休金。
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社保资金难以为继。
国家贴钱少不了。
但由于社保覆盖面广、涉及的历史问题比较复杂,任何大刀阔斧的改革都是非常困难的。
与其全部让国家兜底,不如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激励大家,让大家养成养老储蓄的意识和习惯,这样的投入成本也更低。
所以,未来只能是发展壮大个人养老金,也就是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商业养老产品,让养老体系慢慢过渡到以个人养老金为主的体系上。
因此,经常有人担心个人养老金的钱最后会领不到,其实大可不必,都是自己存的钱。
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投入的金额,每年不超过1.2万的部分,可以用于个人所得税税前收入抵扣。
收入越高,税率越高的人群,税收优惠更大。
税率45%的人群,理论上可以获得12,000*45%=5,400元的税收优惠。
不过个人养老金领取时都得缴纳3%的税,也就是相当于3%的是递延缴纳个税。
对于税率45%的人群,实际上能获得的税收优惠是5,040元。
对于收入较低的人群,年收入至少要3.6+6=9.6万,个人养老金的投入才有实质意义。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1.2万的税收抵扣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太少,而低收入人群,税率本身不高,税收优惠又力度不大,而且个人养老金锁定的资金流动性期限又太长,不划算。
个人养老金确实更适合广大的中产阶层。
尽管如此,大家也应该意识到,个人养老金政策的优惠力度,和你的收入挂钩,那么能否持续享受这份税收优惠,就取决于你的收入能否持续且稳定。
就有人金融行业的朋友提到,“去年能抵扣的税率是35%,今年就只有20%了,立刻没有了投资的欲望。”
很多人宣传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时候,展示了一个很高的收益率,但是要知道那是建立在你每年都能有同样边际税率和持续稳定的续期缴费上算出来的。
最近几年外部环境不是特别稳定,大家需要谨慎看待未来的税收优惠效果。
无论选了个人养老金制度下的具体什么产品,只有下列情况可以领取:
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出国(境)定居
参加人患重大疾病(新增)
领取失业保险金达到一定条件或者正在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新增)
在延迟退休的政策下,很大一部分人群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是不断增长的。
这样看来,对于中青年来说,把资金锁定几十年(而且这个期限未来还有可能增加),还是有点难度。
毕竟未来要用钱的地方还是很多,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也比较高。
对于受延迟退休政策影响较小或者年龄大一些的人群,这样的投资期限可能更加合理。
对于生活中遭遇的一些不测,个人养老金制度这次也新增了两条可以提前领取资金的条件,就是患病和失业。
具体领取细则有待未来出台。
本次个人养老金制度更新,新增了两种投资品种,一个是国债,一个是基金中的指数类投资产品。
这次新增的国债就不用说了,就是低风险固定收益。
新增的指数类基金产品,涵盖了目前大多数的主流宽基指数,以及红利相关指数,和养老的长期投资目标和期限也比较匹配。
可以选择的投资品种越来越多,选择起来也更复杂,需要消费者对不同投资品种的风险和收益有更清晰的认知。
换而言之,社保是国家决定社保基金的投资,但是个人养老金,需要自己确定投资的决策。
之前就看过很多人分享过自己养老基金的收益,“第一年投了1.2万,现在还亏了2000...”
赶上股市表现不好的阶段,收益确实较差。
所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低风险就选储蓄存款、国债和固定收益的保险产品(两全险和年金险)。
风险承受力高一点,就选固定+浮动的保险产品(分红险、万能险和专属商业养老险)或者理财(不保本但投资期限灵活)。
再高一点,就可以选养老目标基金或者指数基金。
然后再在每个类别下选具体的产品。
个人养老金一定是未来养老体系改革发展的方向。
中高收入、年纪更大的人群,会受益更多。
如果能够拿出一部分闲钱用于未来养老,那么税收优惠叠加长期回报,很大概率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
但需要注意个人养老金的领取限制以及未来投入对应税收优惠的不确定性。
具体投资时,在理解了不同投资品种的风险和收益特点后,再进行产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