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多的城市开通了医保线上购药功能,医保资金使用线上化全面加速。
各地政策本地化特点明显,线上购药试点的形式和药品的种类各有不同。
7月以来,北京和上海都相继宣布,可以使用医保资金线上购药,但仅限于医保个人账户购买非处方药。
作为改革排头兵的深圳,更是在6月18日宣布,开通医保处方药线上购药,报销可用医保统筹金额。
青岛、上饶等地医保线上购药的范围则覆盖了非处方药、处方药及耗材器械。
打通医保资金线上购药,除了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之外,背后还蕴含着怎么样的政策逻辑?
背后逻辑
互联网医疗,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进入成熟的阶段。疫情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习惯线上购药这种便捷高效的买药方式。现在开通医保资金线上购药,是这股互联网医疗发展势头的延续,更是水到渠成的政策安排。
过去,由于不能使用医保,医药电商始终无法和线下药店形成有力的竞争,只能吸引更多愿意自费、习惯线上消费的年轻人群体。随着医保账户使用线上化,这样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改变,医药电商将获得更大的优势,线下药店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政府为什么愿意支持医保线上买药?
核心原因可能还是和医保控费有关。
医保基金长期面临着较大的支付压力。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多项与医保支付相关的重大改革措施。
例如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即根据医院接收病人的病情种类以及接受病人数量,由政府评估后,统一“打包”支付医疗报销费用,结余的费用归医院,超出的部分需要医院自行承担。这是医保支付方式的重大变革,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对于控费有显著效果。
又例如,降低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转入,取消企业缴费计入个人账户,提高个人账户资金利用效率,放开统筹账户门诊使用限制等。
或者是,近期开展的“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为锚点,鼓励各渠道比价,发现异常高价,督促医药企业主动调整。现在已经有一些城市的医保局已经上线了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查询系统。
众多改革举措,都是为了给医保基金省钱。
线下药店的药品价格普遍偏高,定价不得不考虑房租、人工和执业药师的服务等费用,而线上药品的价格更加透明,再加上比价平台系统的推出,医保范围内的药品价格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医保控费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线下药店数量众多又布局分散,管理难度较大,一旦出现医保资金非法套利的情况,从发现到治理整顿,成本太高。线上化更易于利用大数据等智能监测手段,对医保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
流量新战场
线上大健康消费已经是大势所趋,众多互联网企业已早早布局。例如以京东健康为代表的医药电商平台和以美团为代表的即时零售平台,近几年的发展都十分迅猛,严重挤压了线下实体药房的生存空间。
不过,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流入缩水,统筹账户门诊使用限额放开的背景下,消费者回流至医疗机构也是个重要的趋势。医保资金线上购药的利好可能会因此受到限制。目前线上和线下药房流量的争夺,主要还是在非处方药的医保报销上。随着改革的推进,医保资金使用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线上购药也会更加频繁。
而比起医保药品报销本身,流量带来更多的,可能是新的销售场景。毕竟,在医保控费大背景以及药品比价平台推出后,药品本身的利润率将更低。传统上,老年人是医保定点药店的主力消费群体。线下药店除了能向其出售医保报销药品外,还能向其推销例如保健品、器械等高毛利的产品。而线上平台的引流和交叉销售能力更强,可以将客户向健康以外的其他领域引流,也更能触达年轻人群这样的群体。同时,也能吸引一部分本不愿意去药店的年轻人,购买更多居家常备药品。
最后
全国范围的医保购药线上化,无疑是未来的大趋势。医保资金的使用范围也势必会全面扩大到处方药以及统筹账户上。
打通医保资金线上购药,符合医保改革、控费的政策方向,在获得流量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加严苛的监管。